○陶建玲 酒泉市肅州區南關小學
新課改提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也是與人交往、溝通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然而,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理念理解不夠透徹,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總會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效率,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合作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合作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或者對合作學習的小伙伴不滿意,就會出現不配合教師的情況。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給合作學習的內容一個有趣的背景,必定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快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因此,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創設教學情境。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當知識點的理解難度大于學生個體力量而小于集體合力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比如,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時,筆者讓學生先獨立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當學生自己折好后,就會有一種好奇心:想知道自己折的對不對?其他同學是怎樣折的?折出來的形狀以及大小和自己的一樣不一樣?此時,及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僅能及時為他們答疑解惑,最主要的是讓他們體會到了與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進而產生合作的欲望,增強合作的意識。
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教師牽著學生走,沒有留給學生足夠思考和質疑問難的空間,學生在教師限定的框架里被動學習,學習效果不言而喻。21世紀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自主探究是學生創新的具體表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更是思維訓練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為合作交流打好基礎。當然要強調的是:學生的探究活動不是盲目而為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有目標的行為。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明確探究目標,同時還要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順利進行。
傾聽能從別人的發言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將這些信息和自己的想法、體會進行對比,并形成新的看法,是合作交流的目的。因此,要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至關重要。筆者是這樣做的:告訴學生傾聽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要傾聽別人的意見,聽清楚別人的主要觀點,想一想別人說的哪些地方有道理,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對不對。同時強調:別人發言的時候不插嘴,有不同的意見時,要等發言者講完后舉手,等教師充許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扮演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巡回走動,為思維卡殼的學習小組指明思路,為討論話題偏離主題的小組將話題拉到正軌上來,為高效完成任務的小組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勵他們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例如,教學“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時,其中有一道題:每包餅干3元,小剛有20元,買3包餅干,應找回多少元?二年級的學生往往會受到無效信息的干擾,正確解答這道題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就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尋找“每包餅干3元與買3包餅干”之間的關系,進而得出需要花費“3×3=9(元)”,最后得出應找回“20-3×3=11(元)”的結論。此時,教師并沒有結束,而是繼續創設情境:買完餅干回家的路上碰見了賣水果的小攤,想到媽媽愛吃梨,小剛決定用剩余的錢買4斤梨。一斤梨3元,問小剛的錢夠不夠?如果夠,應找回多少?若不夠,小剛可以幫賣水果的阿姨看攤子,阿姨可以一個小時送小剛一斤梨。那么,一個小時后,小剛能給媽媽帶回去4斤梨嗎?小剛還有剩余的錢嗎?剩余多少?然后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得出答案。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提升了捕捉信息的能力,為后續應用題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總之,合作學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要扮演好學生學習活動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增強合作意識、提升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