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斌 蘭州市城關區雁東路小學
數學教學情境是教師借助教學內容和知識本身的特點,有目的地創設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場景。實踐證明,適時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在考慮教材內容、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水平以及興趣點的基礎上,創設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于一體的教學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情境中探索,進而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思維能力。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小學生活潑好動,尤其喜歡做游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將數學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能力。
例如,教學“可能性”一課時,筆者利用學生經常玩的“投硬幣”和“套圈”的游戲,讓學生說出這節課的關鍵(可能)(不一定),然后組織學生玩摸球游戲,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充分感受和體會“可能”“一定”的實質。在游戲活動中,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點燃了,探究欲望被激發了,學生的實踐與探索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展開了,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教學情境的創設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并遵循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實踐證明,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能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故而,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故事情節,將學生置身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使學生在趣中質疑、疑中深思。
例如,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考慮到學生都喜歡看《西游記》的實際,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故事情境: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路上,經過一片西瓜地。這時正值四人口渴之際,于是唐僧讓八戒化緣了一個大西瓜。八戒分得西瓜的四分之一,悟空分得西瓜的八分之二……八戒認為不公平,覺得師父偏心。唐僧究竟有沒有偏心?八戒分的西瓜比悟空的少嗎?通過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參與探索的過程尤為認真,課堂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思維自疑問和好奇開始,是學生探索的起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這一規律巧設懸疑,調動起學生探索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的同時,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同樣多”一課時,考慮到學生都喜歡小動物的實際,筆者創設了如下情境:寶寶養了6只可愛的小雞,今天他去菜園捉了6只大青蟲喂小雞。同學們,你們想一想:如果1只小雞只能吃得下1只大青蟲,那么6只小雞都吃飽后,還有沒有多余的大青蟲?小雞的只數和大青蟲的只數有什么關系呢?這樣,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充滿童趣的問題情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產生了“我要學”的動力,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如果一本正經地講解知識,他們必然不感興趣。而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不僅使學生的手腦有機結合,讓他們經歷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實現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巧妙創設操作情境。
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模型,讓他們在圓錐中裝滿細沙或水倒入圓柱中,看倒幾次能裝滿。通過實踐,學生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很輕松地得到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總之,適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師生變得更有活力,課堂變得更加高效。因此,教學時,教師要考慮教學實際,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當然,創設情境時,還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內容上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方法上的啟發性和挑戰性以及活動上的現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