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定 皋蘭縣魏家莊小學
教學情境以直觀方式再現教材內容,能解決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之間的矛盾。數學知識抽象性和概括性較強,要想學生興趣盎然地學好、學透數學知識,就要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降低理解難度的同時,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就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究,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加之,小學生年齡小、愛玩、好動,他們對游戲都感興趣。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結合教學實際,適時創設游戲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對一年級小學生進行“找規律”這一知識的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什么叫“規律”,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游戲情境:先播放音樂,并帶領學生一起唱“幸福拍手歌”。在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時,要求學生一起拍手;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腳”時,要求學生一起跺跺腳。唱完后問學生:“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我們在拍手和跺腳時的聲音特別整齊呀?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有節奏……”學生積極回答,這時筆者順勢引出本課的教學主題——“規律”。實踐證明,運用游戲教學情境導入新課,能夠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道出了質疑問難的重要性。質疑問難是學生思考的外在表現,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小學生雖然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們往往抓不住重點,思考沒有方向。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考指明方向。
例如,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內容時,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在一次夏令營活動中,教師給每組分了一個大西瓜。每組8名學生,組長要求平均分給每個學生,即每人分得西瓜的八分之一。這時,組里一個學生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抱了西瓜,應該吃九分之一。于是,組長給這個學生切了九分之一。這個學生很疑惑:為啥自己的西瓜比其他同學的少呢?此時,教師問大家:“這個學生分得的西瓜是不是比別人的少?”學生都很茫然,此時,筆者告訴學生,學完這節課的內容,大家就能解惑。顯然,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大背景,數學知識越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近,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越充分、掌握越牢固。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把握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并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數學課堂,創設生活化情境,架起生活與知識之間的橋梁,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對知識透徹理解的同時,提升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認識人民幣”一課,主要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并能靈活應用元、角、分的相關知識進行轉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都有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購物的經歷,筆者創設了“超市購物”的情境,然后讓學生利用人民幣學具模擬購物活動。比如,有的學生當收銀員,其他學生選好自己想要的物品(物品上都提前標好價格),算一算自己需要付款多少錢?如果只有10元錢,需要給幾張?收銀員找不找零?如果找,需要找零多少?在買賣的過程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同時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所在,進而提升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綜合考慮教學實際的基礎上,適時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在獲取更深層次知識的同時,提升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