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琰瓊 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中心學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育在數學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恰當的方法滲透情感教育,發揮情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進而提升數學教學效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數學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口頭表述,一般只是利用掛圖或投影片來創設教學情境,使得知識的導入顯得生硬而蒼白,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而利用多媒體創設出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且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適時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獲取知識的同時,提升數學技能和數學思維能力。
如,教學“加減混合運算”時,考慮到學生都喜歡玩卡丁車的實際,筆者創設了如下情境:明明老師決定周六組織班里的學生去西湖公園玩卡丁車,考慮到有些學生周末有輔導課,明明老師讓學生自由報名。早晨有30個人報名參加,中午又有8個人報名參加,下午放學的時候,12個學生臨時決定不參加了。問,現在報名的學生總共有多少人?實踐證明,通過創設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更快速、更準確地理解并掌握了教學內容,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取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為動機,它是人類行為的最強烈動機之一。實踐證明,好奇心是調動起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相遇問題”一課,用速度的和乘以兩物體共同行駛的時間求路程的和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而利用多媒體顯示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4分鐘相遇的畫面,然后用線段圖表示兩人行走路程的和。接著閃爍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并把它們合并成一條小線段,即每分鐘兩人行走路程的和。走了4分鐘,有4條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就是兩人所行走的路程的和。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利用多媒體展示,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這種傳遞不僅具有吸引力、啟發性,減輕了學生由于思維障礙帶來的心理壓力,促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還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調動起了思維的積極性,從而提升了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同時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實踐證明,所學知識越和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貼近,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會越透徹,掌握得就會越牢固,應用時就會越靈活。因此,數學教學時,教師不應該只是傳授課本中枯燥、沉悶的知識,還應該遵循“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積極挖掘生活素材,開展生活化教學。
如,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之前,先讓學生利用星期天在家長的陪同下,到離家近的商場或者文具店購買一些學習用品,將這些物品的價格抄錄下來,并問一問家長應該怎么讀。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出示自己抄錄的物品價格,然后讀給全班學生聽。教師在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的時候,引導他們認識小數及小數點,并通過讀、寫商品的價格,鞏固對小數的初步認識。這樣,教師并沒有花費太大力氣,學生已在體驗生活中體會到了小數的意義,明確了小數的讀、寫法,同時還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所在,進而愛上數學。
再如,教學“粉刷墻壁”一課時,筆者安排了這樣的實踐活動,先提出一個實際問題:“要粉刷教室的墻壁,我們需要調查哪些數據?”馬上引起學生調查有關數據的興趣。通過熱烈的討論,學生列出了所要調查的數據(如,粉刷面積、涂料的包裝和價格等)以及調查的方法(如,實際測量、市場調研、查找資料等),然后利用課內或課外時間調查。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粉刷墻壁所需要的數據,并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拉近了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提高了數學教學效率。
總之,情感是課堂教學的靈魂。重視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還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非常有益。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重視情感教育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