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重慶市渝中區桂花園幼兒園 重慶 渝中 400015)
創造性律動游戲是教師在音樂作品主要形象的基礎上,創編故事情節、韻律動作、游戲規則、隊形等內容,引導幼兒通過動作表現、規則體驗等活動感知音樂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表達的游戲活動。
大班創造性律動游戲《光頭、熊二、槍》,是一個融合動畫內容和律動游戲,并結合幼兒社會性人格培養的綜合性活動。游戲充分借助動畫片人物的關系,在傻瓜流程的模式下開展的創造性律動游戲。首先由動畫片《熊出沒》引出活動,再進行人物動作的模仿,最后猜拳定輸贏,整合環保教育。
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跳躍、零散的,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喜歡模仿別人,動作表現較單一,創編動作不適宜等等。因此,我們在組織大班創造性律動游戲《光頭、熊二、槍》時,發現幼兒在動作表現上會出現動作與節奏脫節、動作創編較局限、創造性表現上易受他人影響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引導策略。
2.1 明確創編的動作,逐步引導幼兒掌握。
問題情境一:
森林里住著熊大、熊二、光頭強,他們每天都在為砍樹的問題發生爭吵。第一遍在老師的帶領下,幼兒完成了熊大來了——熊二來了——光頭來了——大樹來了的動作流程。第二遍請幼兒創編了熊二吃蜂蜜的動作。幼兒創編了吃蜂蜜的動作,在集體練習動作后,老師直接就開始了合樂游戲,在完整游戲中,部分幼兒不知什么時候做吃蜂蜜的動作,導致了動作與節奏的脫節,幼兒一直處于跟隨老師頻繁換動作的狀態。
引導策略:
(1)明確動作替換的位置。大班幼兒能夠獨立做出吃蜂蜜這樣的單一動作,但是直接就將動作放入游戲流程中,對于孩子來說比較困難。他們還不能將動作和音樂結合起來,只能依靠老師的語言、動作提示來將游戲完成。所以,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在創編動作后,讓幼兒明確動作替換的位置。比如《光頭、熊二、槍》中,幼兒創編了“吃蜂蜜”的動作,那么就在合樂游戲之前,讓幼兒明確要用“熊二來了”來替換“吃蜂蜜”的動作。由于幼兒已經熟悉了基礎流程,所以在明確目的的情況下,幼兒掌握起來更容易。
(2)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動作流程。幼兒掌握動作的流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案例中,教師缺少了幼兒逐步自我學習的過程,所以出現了問題。怎樣逐步引導幼兒創造性的動作表現?比如《光頭、熊二、槍》的游戲中,我們就可以采用口說——動作——隨兒歌——清唱——隨樂五個環節,來突破“動作替換”這一難點。老師在幼兒創編動作后,先口說動作名稱,再帶領幼兒做動作。在明確替換的位置后,用兒歌的方式來引導幼兒,然后老師哼唱旋律做動作,最后合樂游戲。在經歷這樣一次完整的動作替換練習后,就突破了動作替換這一環節的難點,降低了幼兒合樂游戲的難度。
2.2 轉變教師角色,鼓勵幼兒自主表現。
問題情境二:
在猜拳游戲中,老師發現,原本許多幼兒都創編出不同的動作隨樂游戲,可是當老師的示范一出,他們馬上更換了自己創編的動作,一直追隨老師的動作。
引導策略:
大班幼兒愛模仿,動作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擾。所以在游戲中就容易出現變化已有動作的行為。上述案例中,因為幼兒已經熟悉了游戲的流程和動作,那么老師在最后的環節中就可以退出示范,采用語言提示或者在動作轉換時用動作引領,而不需要全程的完整示范。過多的示范反而會起到事與愿違的效果。退出的目的是發展幼兒的自我教育和獨立性的培養;創造機會讓幼兒自由地實踐表達。退出的原則是逐步退出;靈活進退;加強間接指導。退出是教師弱化對幼兒支持的一種教育機智。
逐步可以退到帶做時,時常有意停一停,觀察幼兒是否能夠比較獨立地反應;教師退出指導者的空間位置,偶爾使用語音或體態進行暗示性的幫助;甚至教師還可以完全退到活動之外成為旁觀者;或者完全退到與幼兒一樣的普通參與者的位置,與幼兒共同享受活動的快樂。
孩子需要教師創造性思維的引導,幼兒創造性動作表現也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策略來開展相應的游戲活動。大班幼兒經驗少,思維教粗淺,需要人格品質和獨立意識的培養,借助創造性律動游戲的平臺,激發幼兒創造的思路,幫助幼兒更流暢地動作表現,體驗創造性律動游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