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梅
(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第三小學 陜西 榆林 719000)
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微資源使用之所以能很好地輔助英語教學,是因它具有多元價值能彌補傳統局限。比如微資源的使用,其輔助教學價值體現在“微時間”、“微內容”、“微課件”、“微反饋”以及“微學習”等層面,這種“微”定義并不是指教學時長及內容的短縮,而是指用盡短的時間對課程內容及某項重點知識做以精華性質的敘述,讓學生盡快加強掌握,達成學習目的。因而這也是互聯網+背景下一些創新手段,比如微課及慕課等混合型教學模式的價值所在。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用微資源來輔助教學,能從課程教學內容的導入、學生的課堂互動及各項能力發展,直至后期的課后鞏固中確保其充實收益,滿足其語言發展需要。
在微資源受到教育工作者熱切追捧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根據微資源以及微課程的教學價值,教師應對現有的小學英語教學做出相應變革,彌補傳統局限以煥發新的生機與面貌。
1.1 教學模式的變革。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微資源教學輔助工作進行中,教師首先應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做出變革,煥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加強智能化教學指導來提升其學習的有效性。這時便可以在課前或課后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助,利用微資源制作成微短視頻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基于“先學后教”理念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并鍛煉其自主學習技能,同時養成其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科習慣。這種模式的變革將課堂角色進行了很好的轉變,有利于教師煥發學生的無限潛能,提升其學習效果。
1.2 教學內容的變革。傳統形態下的小學英語課程教學資源通常以課本教材為主,教師圍繞教材的信息以及篇章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傳導,這不僅在教學方式上面沿用了單一化模式思想,還在教學資源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不會尋求拓展延伸來拓寬學生認知視野,既會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會限制其素養意識的深化。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可對教學內容做出積極變革,由互聯網介入課堂教學能夠以其生動的畫面或者跌宕起伏的影像教學資料呈現最為優質的資源信息,提升學生的學習探究欲望,強化其閱讀理解,同時以這些資源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多項能力鍛煉。
1.3 教學重點的變革。在傳統教育形態下,小學英語教師易受應試化教育影響,將升學率看作唯一衡量的教學標準,只重視學生的書面化成績提升,將其語言知識學習以及書面化的語言能力發展及技能深化作為了課程重點。這樣的教學思想具有一定局限性,長期沿用會影響學生的素養技能發展,不利于其現階段的語言學習與未來成長發展需要。而在互聯網+視野下,教師可以將教學重點進行變革,指向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多元化發展,兼顧學生的課程知識學習、內化吸收與后期鞏固,確保其較為扎實的語言基本功。
1.4 教學空間的變革。小學英語教學開展的順利與否,與教學環境密切相關,但在傳統形態下,教師并不注重語言教學環境的創設以及對學生語言習慣的培養,導致了學生的能力發展失衡,語用意識薄弱。除此之外,一節幾十分鐘的課堂講解并不能確保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完全吸收,更不用提對其語言技能的強化鍛煉了。這時教師可汲取互聯網+背景下微資源以及微設備的智能化優勢,變革教學空間,延伸課堂陣地來為學生創設語言環境。比如通過建立微信群來督促學生進行課后的互動學習,師生之間通過語音的傳導與發送,有助于教師指導學生鍛煉語言技能,并且檢閱其學習效果,培養其良好語言輸出習慣。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微資源使用及微設備的優勢汲取是課程教學大勢所趨,能夠積極迎合現代化教育需求,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意識,并讓其借助信息化模式及寬廣的教學資源來獲取良好的語言學習收獲,并借助于此來提升各項語言關鍵技能,維系最佳學習愿景。對此,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英語微資源輔助教學利用的策略,可從課上課下與課后等多項環節進行混合性教學模式的研究。
2.1 提升自主學習意識,微資源導入課程教學內容。混合型教學模式主張的是線上與線下教學方法的結合,通過線下教學,也就是實際課堂教學講解能幫助學生在固定的空間里領悟學習知識,并發展語言技能;而線上教學則是為了彌補傳統課堂局限,延伸課堂教學實踐及陣地,同時提供最為優化的教學設備及資源,便于學生的語言能力施展與對知識的實踐運用。將線上與線下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能確保學生的多重學習收益,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英語微資源的輔助教學利用價值便存在于此。首先教師可關注學生的課前預習,借助微資源及微設備智能優勢,幫助學生來獲悉課程重點,積極導入課程內容來確保學生一定的認知儲備。這時教師對微資源的使用,可通過錄制微課短視頻來向學生講解語言知識及課程教學重難點,幫助其突破語言知識難關之后,使之獲取對教學內容的初步見解。
以PEP五年級《When is Easter》一課為例,在本課課堂開展前期,教師就可開展微課模式探索,在十幾分鐘或幾分鐘的微視頻中呈現出最為精華的微資源,讓這些微資源來輔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驅動其自主學習行為,并加強其對教學內容的初步解析。在其中教師可呈現課時重難點語言知識,包括Mother's Day、Mid-Autumn Day、China's National Day、Children's Day、April Fool's Day、New Year's Day與Easter等重點詞匯,并在微資源中對這些詞匯內容及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全面解析,讓學生了解詞匯的正確含義,以及每個詞匯所對應的節日文化及代表意義。這樣讓學生帶著對詞匯的理解去解讀課文內容,教師還可提出任務,讓其針對各項節日做出盡量全面的概括,考察其自主預習效果。這樣由知識講解與對應任務輸出整合而成的微資源視頻,能更好地導入課程內容,并養成學生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
2.2 加強課堂學習互動,微資源輔助學生探究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通過錄制微視頻課件能讓其中的微資源輔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而在具體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應通過微資源的分享來幫助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性學習,輔助其展開對教學內容的深度解讀與探究。比如在PEP五年級《My favourite season.》這一課時的課堂講解中,教師可通過錄制課文講解來輔助學生進行課上的互動探索,加強其對教學話題以及實際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探究。
首先教師可在微資源中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其中將“My favourite season.”作為導圖的中心結構,而由中心結構向外分散的二級分支框架結構中,分別呈現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四個季節。這四個季節便是從中心結構所分解出的四項關鍵要素,由這些二級結構分別衍生出三級框架結構,指向The weather conditions in this season, the way people dress in this season, the conveniences and inconveniences for people in this season與the activities and behaviors that people often carry out in this season等四個層面的細節內容。
這樣通過微課件呈現的思維導圖框架,以及在導圖各級隸屬關系的框架中所呈現的教學信息,都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需要抓住的輔助微資源。這時學生可按照教師錄制的微視頻課件,根據其中的導圖框架結構提示來針對課時教學信息進行積極定位,分析課時各處所存在的關鍵信息點,作為對教學內容的全面性概括。而后可將對思維導圖的探索成果分享于小組內部,針對“The differences of the four seasons of the year.”在小組內部進行口語化探討,借此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拓展其發散性思維,有利于提升其素養技能。
2.3 發展多項語言技能,微資源便于學生拓展運用。在互聯網+教學視野下,教師汲取或提供的微資源,可以來自于互聯網自主化搜索,也可以來源于對一些在線教學網站或app的使用。適用于小學階段的智能化英語教學網站及app包括英語趣配音、一起作業網與3E口語等等,在這其中蘊含著較為寬廣的教學信息,包括專業性的文本材料或者專業領域播音員所錄制的口語訓練素材,這些都可以作為微資源來輔助學生進行語言學習,并積極發展其多項語言技能。
以英語趣配音為例,在這個軟件中學生可以同時訓練自身的聽力以及口語技能,并不斷擴充語言知識儲備,開拓文化視野。在這其中蘊含了國內外的一些經典影視片段,或者符合小學生水平的動畫片段,這些極具趣味的片段經由各種方式的剪裁,呈現給小學生最為直觀化的學習資源。在這其中學生可以經由聽力訓練來聽取專業播音員,或者影視片段主人公的專業性語音、語調;并對之進行模仿,通過不斷地借鑒吸收來提升自身的口語能力水平。這時學生通過對微視頻資源的反復觀看,也能夠認知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國外文化,或者專業領域的詞匯知識,不斷擴充自身的語言儲備,提升綜合語言能力水平。
2.4 強化后期課程鞏固,微資源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在課間以及課堂活動中的語言環境創設,教師都通過微設備以及微資源的智能化優勢汲取加固了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并培養了其多項關鍵語言能力。而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確保學生課后的鞏固復習效果,讓其針對微資源對課堂所學做以查漏補缺,確保學習收獲。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英語微資源輔助教學利用中,教師必須要兼顧課程教學前、中后三項環節做出教學模式及內容的調整,積極汲取微資源的多元教學價值來加強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并提升其課堂學習成果以及能力發展水平,同時確保其后期良好的鞏固吸收,充實其學習探究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