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昌平
(四川省彭州市通濟中學 四川 彭州 611900)
初中數學是中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初中生受限于年齡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弱,數學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及探究能力也較差。眾所周知,中學數學的學習是一個讓學生自己不斷探索反饋檢驗再探索的過程。因此中學教師在數學教學時應該轉變身份,為學生創造一個和數學學習過程相一致的學習環境,比如早預習等。利用早預習的時間提高學生們的數學思維能力,給予他們思考和探索的時間。
中學數學課堂每節課的課上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利用課上時間創設情景,讓學生們思考,難免有些奢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在黑板上寫出本堂課之前所要探究的數學問題,為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一個情境,同時給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一個緩沖空間,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也有利于他們課堂上的探究。利用預習創設問題情景,可以讓學生有熟悉的知識導入新課,讓他們對數學探究產生好奇心,激發中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自己對于本堂課的仔細研究和理解在輔助于老師的課上講解,同時完成課堂探究任務。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們的數學課堂探究能力,也提高了中學探究式課堂構建的效率。
例如,以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二章相交線與平行線為例,教師利用預習創造數學探究課堂的情景,具體可以通過新奇引入法、設置懸念法等方式引導學生創造課前學習的情境。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處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對新鮮事物十分的敏感。特別是相交線與平行線的學習,通過在黑板上繪畫一些學生們比較感興趣且與相交線和平行線有關的圖形,提起他們學習本章知識的興趣,從而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中學探究課堂的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課前預習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前明確預習的任務,同時加強學生預習任務的引導,降低其他因素對于本堂課知識預習的影響。初中數學課堂的時間是很寶貴的,而初中生的注意力往往在預習時間開始后也不能很好的集中。利用預習任務可以讓學生在這段時間里充分的做好數學知識探究的準備。教師在要求學生預習時,必須要完成三個任務,即知識與技能任務、數學思考任務、情感與態度調整任務。利用課前預習完成這個三維任務的實現,讓學生做好知識任務準備的前提下,為接受知識做良好的鋪墊,從而大大提高了數學探究課堂預習的有效性。
例如,以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勾股定理為例,勾股定理作為初中數學最重要最常用的數學定理,對學生課前預習及主動探究能力要求最高。勾股定理知識看似簡單但是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求較高,特別是他們的運算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明確要預習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回顧過往知識等方式為學習勾股定理做好知識儲備。此外還要做好攻堅克難的心理準備,這也是提高預習有效性關鍵。勾股定理理解起來較難,此外還要明確端正學習態度的任務,課上及時進入狀態,跟著老師的思路,認真去探究本章知識特別是勾股定理的數學內涵,有效提高預習有效性。
構建初中數學探究課堂的目的就是要以探究為主,提高學生們的探究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不僅體現于課堂提問課堂解決問題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還體現于他們課前是如何進行預習的。一節完美的數學探究課,不僅是課堂上的表現,還要輔助于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訓練。而其中課前預習是學生們最有利于掌握課堂內容和知識鞏固的時間。課堂預習可以明確學習的重點,關鍵和難點等中心問題。這些問題當教師在進行課上講解時,學生們就會注意力集中,專心聽講,并且積極思考,通過思考突破知識的重難點掌握知識的核心和關鍵。所以利用課前預習是提高數學課堂探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以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因式分解為例,因式分解分為兩種方式,因式分解和提公因式法,無論哪種方法學生都是必須要掌握的。本章對于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比較高,而這種探究能力的養成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形成的,而是在后天長時間逐漸養成的。如果擁有一個良好的預習習慣,就可以在本章學習時儲備因式分解的方法和常見的問題解決方式,降低因式分解學習的難度。課前預習就是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究因式分解的技巧,也就可以輕松掌握本章知識。
總而言之,如何將預習和初中數學探究式課堂相結合,是每一個中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所要面對的難題。而通過利用預習創造探究情境,利用預習做好探究準備,利用預習提高探究能力的方法是目前解決這一難題最好的手段。因此,只有在初中數學探究式課堂構建的過程中做好以上三個方面才能真正讓預習在中學數學探究式課堂的構建上起到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