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千雅
(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北幼兒園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綱要》中指出“盡量為幼兒創設探索和學習的環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社會、心理條件的綜合,是兒童發展的重要資源。幼兒只有在符合其身心發展需要的環境里,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活動積極性,他們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在平時的區域活動中,我們發現自然角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區之一,自然角里的植物最能激發幼兒觀察、探究,促進創新能力發展,豐富幼兒知識的重要渠道。經常會有小朋友詢問:“黃老師,這是什么植物?它的花瓣好奇怪,我從來沒見過。”我們就利用了幼兒這一系列的好奇,展開了活動。
《綱要》中指出“盡量為幼兒創設探索和學習的環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我們根據不同能力水平進行了詳細的計劃和目標。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我們設置了愿意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認識常見植物。觀察自然角植物生長過程。以及定期與教師一起照顧園內的花花草草,澆水、剪枯葉、松土。而能力中等的幼兒,我們設置了幼兒愿意與家長網上認識常見植物并記錄,在集體面前交流分享經驗。網上了解植物屬性,觀察植物生長過程。如綠蘿春秋兩季4—5天澆水一次,冬季溫度低于10度需移到室內養護;紅掌性喜溫熱多濕又排水良好的環境,怕暴曬;多肉適應干旱環境不用多澆水……以及主動照顧園內的花花草草。那么能力較強的幼兒,我們設置了讓他們設計調查表:我認識的植物和不認識的植物。能夠通過同伴互助的方式,去認識并了解自己不認識的植物。也可以與家長通過網上學習并學會記錄植物的特征。最終按照小組輪流制的形式照看園內的花花草草。
通過這種“分段式”的目標計劃,滿足中班年齡段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的需求。通過各種不同的體驗,幼兒的經驗儲存越多,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就越多,他們的思考就越清晰。同樣為我們接下來的區域活動做好鋪墊。
在每次進行“共享式自然角”的區域活動時,班內的兩位老師分別會進行觀察記錄,記錄的形式多樣,有個案觀察、視頻實錄,在觀察后,本班教師一起分析、一起解決在實施過程中的困惑難處。就比如:教師發現家長為孩子準備的便于照顧的植物種類比較單一,這樣的情況如何解決?經過討論提出可以增加種植一些土豆、山芋、蘿卜、芋艿等都是幼兒常見的,可以在班內先行那部分來種植一些。還有發現幼兒園的輔助材料較多,需要空出一個位置分類擺放,但是空間有限,不知如何將輔助材料分類擺放而且不占空間。遇到此類問題,班內老師即刻與園領導溝通,通過討論,園部統一空出操場的架子供利用。在輔助材料分類資源整合中,孩子們不斷地認識不同的輔助材料,了解及其用法,不斷地豐富自己,滿足幼兒的需求。
同時在活動中老師充分相信孩子的潛能,充分給予幼兒自主選擇同伴的機會——自主選擇合適的搭建的空間——自主選擇搭建的主題——自主選擇不同的輔助材料。一起來圍繞自然角進行搭建。給幼兒思考游戲、堅持游戲、感受游戲。幼兒在主動的活動過程中,通過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
在每次活動前后我們都會請幼兒進行記錄,讓孩子通過不同形式,表述、繪畫、表演等表達自己對“共享式自然角”的感受。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疑難雜癥,集體討論商量解決問題。在活動過后會發現,記錄的內容遠遠超過了每次開始前的計劃,說明幼兒在不斷地操作中,不斷地活動中,在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游戲技能。比如同伴間的溝通、團隊協作、空間方位感、色彩搭配、設計。在區域游戲的整個過程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幼兒從了解活動——討論準備——設計計劃——搭建自然角——了解不足調整計劃——不斷嘗試——展示成果,幼兒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我、壯大自我,慢慢的逐步提高幼兒游戲的能力與水平,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在課程游戲化的大背景下,我們不應該束縛幼兒,應該解放他們的雙手雙腳,讓他們的思維相互碰撞,開出絢爛的煙花,成就屬于他們的“秘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