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美恒
(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北幼兒園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自然角是幼兒最感興趣的一個區域,幼兒喜歡給自然角的植物澆水、給小魚、小烏龜喂食;選擇科學區的幼兒拿著放大鏡進入自然角觀察;飯后散步時間,幼兒對幼兒園里的各種花草展現出了更大的興趣,常會拉著老師問植物的名稱,還有幼兒提出:“如果班級自然角里的植物也能到外面來曬太陽就好了!”是啊,為什么自然角一定要設置在室內呢?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和提出的問題,我們開始和幼兒共同探討將自然角“搬家”的可能性。
自然角是各領域整合式學習的載體,為幼兒提供了自由觀察、探索的機會。為了能讓自然角在后期實現真正的“共享”,我們通過不同年齡段的研究目標進行前期幼兒經驗的準備。
1.1 認識植物。
(1)小班:幼兒通過網絡、書籍、多媒體軟件、家園共育的方式認識常見植物,學會觀察自然角植物生長、定期照顧植物,澆水、剪枯葉、松土等。
(2)中班:幼兒在認識植物的基礎上增加了解植物的養護要點,如:綠蘿春秋兩季4—5天澆水一次,冬季溫度低于10度需移到室內養護;紅掌性喜溫熱多濕又排水良好的環境,怕暴曬;多肉適應干旱環境不用多澆水……
(3)大班:幼兒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自主學習,設計調查表“我認識的植物和不認識的植物”,通過同伴互助的方式,去認識并了解自己不認識的植物,也可以與家長通過網上學習并學會記錄植物的特征。
1.2 認領植物。根據植物不同的特點和養護的方式,我們與幼兒一起進行了討論,將植物按適宜生長的季節、環境等進行了分類,幼兒了解到有些植物是適合生長在室外的,實現“共享式自然角”時,可以考慮將這些植物搬到操場、小山坡、園門口等地,有些植物如多肉,則比較適合生長在室內,那么就考慮將其搭建在如大廳、教室門外、樓梯等地。中大班幼兒在老師與父母的幫助下為自然角的植物做上“名片”,包括植物名稱、屬性、養護要點等,并且每位幼兒都要認領一盆植物,作為它的“守護者”,負責植物的管理,為后期實現全園“共享自然角”的搭建做準備。
“共享式自然角”將搭建在幼兒園的任何一個幼兒喜歡的地方,簡單的盆栽擺放是不夠的,需要有一定的空間布局。幼兒通過觀看園林景觀擺放,知道搭建方法,采取自由組合、自由選擇搭檔的形式進行討論自然角的設計。幼兒自由設想搭建的方式方法,如壘高式、拼接式、排列式等,方法如前后法、遮擋法、嵌入法等建構技巧,運用口頭描述或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設想。
《指南》中提出“和幼兒一起發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與發現。”幼兒都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通過欣賞蘇州園林式建筑及景色布置,觀察沙洲公園、暨陽湖生態園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擺放,用拍照和畫圖的方式保留,并與同伴一起分享交流,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通過繪畫的方式進行“共享式自然角”的設計,并討論整理設計中所需的材料,包括植物和積木等輔助材料。為后期同伴合作,制定搭建計劃,選擇合適搭建場地,進行自然角的設計與搭建等一系列活動奠定基礎。
3.1 輔助材料的意義。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的載體,不僅能豐富幼兒游戲內容和形式,還可以激發幼兒的游戲動機和構思,引起幼兒的聯想和行動。在“共享式”自然角的創設中,我們現有的單一的植物盆栽,少量、雜碎的裝飾材料等,不足以支撐設想的搭建。為了能讓幼兒在游戲中更加自由自主的探索,我們需要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引導幼兒互相討論、分組設計、合作搭建,支持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探索。
3.2 收集材料,歸納分類。幼兒已經實地觀察過園內微景觀、沙洲公園、暨陽湖生態園等地的園林景觀擺放,并初步設計了自己的圖紙,通過拍照討論需要運用的輔助材料,在全園范圍內進行收集整理。如瓦片、紙箱、廢舊木板、鵝卵石、塑料瓶、牛奶瓶……
收集材料后,幼兒提出了他們的質疑,這么多東西,我們搭建的時候去哪里拿,怎么拿呢?通過集體討論、分組討論過后,幼兒決定將材料進行分類,并設置兩個“共享式材料區”,分為室外材料區和室內材料區,兩個材料區中都分別分成了植物類、木質類、布類、紙類、瓶類、工具類、自然物類等,幼兒嘗試合作用簡單易懂的標記記錄增加的輔助材料并記錄數量。
在開展“共享式”自然角設計的活動過程中,幼兒從了解活動到討論準備再到設計計劃這一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我、獲得有效的感性知識,同時也激發了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幼兒在觀察、討論、操作中學習,使自然角不再只是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