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林
(陜西省榆林市第八小學 陜西 榆林 719000)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走進課堂,為廣大教師的教學構建了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就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運用談談課堂情景的創設。根據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的特點,我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能解決這一難點,并能極大地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好比一幕戲劇,它的序幕精彩,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探求“劇情”的渴望。從而用高漲的激情去探討知識,也能夠提升學生知識、能力建構的速度。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時,為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利用CAI課件先出示圖,兩只蝸牛分別從三角形、四邊形的A、B點出發爬行,速度一樣快,問誰先回到起點。
學生迫不及待地議論開了:有的說甲先回到起點,有的說乙先回到起點,有的學生則提出疑問:
“它們各走的路有多長還不知道,不能判斷誰先回到起點?”
我首先肯定了學生的質疑后,提問:“兩只蝸牛走的路程分別指的哪部分?”從而自然的導出了周長的教學,新穎有趣的導入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思維。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確了探究的目標、努力的方向、增強了興趣,也激活了思維。
每節課重、難點的突破,應該是在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中進行的。新教材的情景圖盡管主題圖都是色澤明麗、充滿童趣,但畢竟都是靜態的平面圖形,有些故事情節、人物活動不好體現,而動畫的表現形式對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運用信息技術可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的數學化信息,媒體的作用由演示工具轉變為認識工具、情感激勵工具。所以,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情境,有目的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在幫助低年級學生解決學習的重、難點的,教師可以借助網絡環境,創設一些童話故事、動物游戲、直觀演示等情境。例如:“加減混合”是一年級上冊的一個難點內容,要求學生不但會計算而且還要知道所表示的意義,如果一字一板去敘述,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運用多媒體設計了“美麗的大森林”的教學軟件。設計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功能,使例題畫面動態地展示出來,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白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借助直觀感知和接受運算順序的規定。再如:在教學分數認識時,用多媒體出示孫悟空給小猴子分桃子的情景:10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猴子,每人幾個?8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猴子,怎樣分?——學生會很快說出答案。最后出示:1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猴子,怎樣分?通過學生的實際切分、討論后,多媒體演示分的過程,然后明確半個就是二分之一個。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與多媒體相同的答案,體驗到了成功喜悅,增強了自信。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總之,在這種情境中的教學取代了教師的講解,重點知識是由學生自己抓住、自己突破的。
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不是發自內心的求知欲和興趣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忘掉的。”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其遺忘是先快后慢,這一點大家都清楚,無論教學方式如何變革,鞏固、應用知識的環節一定不能丟。以往知識的鞏固、應用階段缺乏趣味性、游戲性,形式單一、枯燥無味,這無疑是學生厭學的一大原因。但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使這個環節變得形式多樣,例如:我教學“10的加減法”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屏幕上出現動畫:一只漂亮的小白兔背著水果高興地向家跑去,不小心裝水果的布袋有一個破洞,掉了2個……然后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激活思維。接著出現□+□=10 10-□=□這樣一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學生情緒高昂,個個躍躍欲試。這樣,教師創設了探索式的學習情境,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創造有關10的加減法,體驗到數學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也使學到的知識及時得到了很好的鞏固和應用。
實踐表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教學手段。它能讓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正是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寬闊而又貼近的最適宜的成長環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新世紀的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