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華
(安徽省淮南第二十八中學 安徽 淮南 232000)
語文是高中階段學生的重要科目,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中語文不僅關系著高中生的文化素養,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高中語文老師要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內容,改變教學觀念,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從而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和高質量。
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老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被動的學習,由于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導致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無法提起學習興趣,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在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老師首先要改變教學關鍵,堅決落實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老師由課堂的主導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的與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及時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使高中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構建出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學生無法通過獨立思考來完成知識的深入探究,學生陷入了思維困境,這時語文老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思維方向和問題答案,而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是進行思維碰撞,拓展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對知識內容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模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加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機會,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進而提高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比如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篇課文時,為了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設置問題來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來活躍課堂學習氛圍。老師提出問題:這篇文章是以什么為線索的呢?作者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表達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學生在老師的問題引導下,積極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和交流,積極的圍繞老師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不僅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而且通過互動交流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由于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高級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知識儲備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存在差異。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出現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情況,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所以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將學生進行層次劃分,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成就感,感知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比如學習《沁園春·長沙》時,語文老師就要進行分層教學設計。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學習層次差的學生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先背誦,對文章的基本思想感知有了初步的認知后,再循序漸進的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以及想過拓展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對于學習能力好的學生可以直接引導學生熟讀后就開始結合上下句進行逐字的翻譯,并對表達的思想內容進行總結和概括,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對學生開展分層教學可以有效彌補能力差的學生不足,而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成就感,而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能夠有側重的進行綜合能力的鍛煉,從而實現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習自信心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語文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起教學評價的作用,完善課堂評價,使學生在老師的關愛和鼓勵中樹立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同時通過語文老師的指導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能夠及時進行糾正和提升,從而為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提供了保障。
比如語文練習過程中,老師針對學生思路上或者答案上錯誤不能一味進行斥責,而要耐心的進行指導,同時用鼓勵代替批評,使學生感受到語文老師的尊重和肯定,進而樹立起自信心,更加積極和努力的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對學習中的不足及時進行求教和改正,進而實現了高效的語文課堂。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下構建高中語文的高效課堂,需要語文老師切實在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教學開展課堂效率,在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開展以材施教的教學,進而構建有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