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昌元
(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鎮清平小學 四川 彭州 611900)
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小學生未來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并且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價值,努力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思考和探究。同時,小學數學知識大多來源于生活,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重結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講解“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買文具的場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探索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教師引導學生掌握規范的脫式運算書寫要求,之后在生活情境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練習,比如可以設置題目“買一個巧克力面包5元,買三個火腿面包12元,問一個巧克力面包比一個火腿面包貴多少元?”。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并且能夠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自主應用到解決生活問題上,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增加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拉近師生感情,同時又能讓學生在競爭中激發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加減法運算”時,可以將擊鼓傳花的游戲結合到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一名記錄者,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簡單的數學運算。通過團隊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知識,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課堂中導學案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為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導學案,將學生被動的學習轉變成了自主的探究式學習,從而幫助教師推動教學進度,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設計導學案,讓學生在課下自主預習所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明確知識目標和重難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可以思考“觀察生活中常見的車輪、鐘面、風扇的形狀,說說他們有什么共同特征?”,之后通過自主閱讀教材了解圓的相關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指引,既減輕了學生課上的負擔,又能使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很快理解新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非是放任自流。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把控整節課的環節實施,讓學生有法可循,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自主探索,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和能力。
例如,在講授“長方形的周長”時,首先可以啟發學生探索“長方形的周長與長、寬的存在關系,長方形周長的求法。”教師必須起到引導的作用,要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探索課堂設疑,提出大膽的猜想,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操作計算,最后推導出長方形周長與長、寬的關系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控制好課堂的節奏,讓學生一步步地質疑、猜想、探究、觀察、歸納、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探究方法,學會如何自主學習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參照新課程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發揮好課堂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合理利用導學案,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幫互助、競爭互贏,保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