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梅
(廣東省湛江市坡頭第二中學 廣東 湛江 5240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目前,音樂教學也受到了教師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教師需要努力打造生動的音樂課堂,有效地吸引學生,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進而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引發情感的共鳴,陶冶情操。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該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呢?
為了拉近新舊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和音樂走的更近,讓學生體會身邊的音樂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努力的喚起學生對音樂作品賞析的欲望,教師可以積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首先,音樂都是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而創作的,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應該創設和生活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音樂,認識到音樂和生活的聯系,進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欲望,同時因為教師選擇的情境是學生熟悉的,也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比如在進行花城版七年級上冊《校園的早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學校的風景的圖片,讓學生去感受學校的清晨風景,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是學生所熟悉的,學生再次去聽音樂時就更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更容易理解作品。除此以外,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帶著問題創設。例如在學習花城版八年級上冊《荔枝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歌曲的方言,粵曲的特點,歌曲表達的思想等等。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學習歌曲,欣賞歌曲的思想情感。最后就是情境創設要充滿感情色彩。情境創設主要就是為了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對作品進行賞析。比如在學習花城版八年級上《趕圩歸來啊哩哩》,通過情感的烘托讓學生體會少數民族的情感。
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占據著主體的地位,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這樣,學生本身就缺乏對于音樂自我欣賞的意識,審美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所以,新時代下要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需要讓活動的形式盡可能的豐富,師生之間要加強互動。教師在授課前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吸引學生,讓學生能夠對學習的音樂產生興趣。例如在學習花城版初中音樂《念故鄉》時,教師讓學生初步熟悉這部作品,然后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表達的情感,填詞之后歌曲旋律的變化等等。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他們對于二聲部合唱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也能夠從歌曲中感受到作者對于國家的遭遇的悲憤之情。另外,教師要不斷的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用音樂展現自己,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茉莉花》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不同語言形式的版本,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異同點,學生在感悟中領略到歌曲表達的關于愛情的內容:江蘇版本更加的含蓄,東北的則相對比較豪放。學生在欣賞歌曲的曲調節奏上的不同中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另外教師要和學生進行更多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變得更加的主動。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建立生本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音樂教材深層次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多種方式對音樂資源進行整合,讓課堂的內容變得多元化,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愿意感受音樂的魅力,愿意對音樂進行賞析進而自主地走進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的美感。例如在學習花城版《漁家姑娘在海邊》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對創作的背景進行了解,豐富關于這首歌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開啟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于歌曲有了更深的了解,這對于激發和幫助學生更好的鑒賞作品有著重要的意義。
雖然音樂審美教學已經在音樂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的關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為此音樂教師需要繼續探索審美培養的策略,有效的應用到音樂課堂中,真正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