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剛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朱村街山田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農村學校對學生的美育課程不夠重視,在面臨古箏社團的開設當中還存在著設備資源短缺的問題。目前階段學校對樂器培養類的社團認識不夠,而且不太重視。在滯后的農村教育當中,學習古箏類的音樂教師普遍較少,同時古箏屬于一筆巨資投入。除此之外,對于古箏樂器的引入,后勤維修沒有保障。在古箏樂團開展之后,缺少專業的團隊帶領學生。一般來說,在農村很多學校當中,教師只是注重于學生文化學科類成績的提升,而忽略了學生課余活動其他興趣的培養。因此,我們更應該在農村小學引入樂器文化,開展古箏社團。
2.1 培養美育古箏方面的師資。農村小學想要真正的開設并發展社團,需要有足夠的藝術師資力量。對于美育類課程的培養,教師一定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能和審美,學校去培養具有專業審美的藝術類教師,從而實施古箏社團部的開設。例如:根據學校的需要,學校領導去鼓勵學校教師去主動參加古箏樂器的培訓,從而自己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摸索然后提升審美能力。在其他科目類教師結束講課之后去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類欣賞活動,去開展各學科老師們的眼界,從古箏演奏出的優美音樂中實現藝術審美的提升。
2.2 充足美育古箏的課程資源。美育類課程多種多樣,我們可以針對古箏社團的開設增加相關的課程資源,從而促進學生們對古箏樂器的喜愛之情,并且推動農村小學的美育課程的發展。在對小學生進行古箏類教學中,要結合日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當中理解古箏樂器的美妙所在,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當中感受古箏的優美。老師在向學生授課過程中也可以引入與古箏相關的小故事。除此之外,隨著現在課堂的新興發展,教師們教學也不用局限在紙質當中,可以利用一些充足的電子設備資源。
例如:在學校課堂上老師們可以利用類似于酷狗音樂的軟件給學生們播放古箏彈奏出的音樂,幫助學生認識古箏所彈奏出的聲音。教師也可以借助微課堂的授課形式去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追求,在文化課老師授課結束之后利用五六分鐘的時間去向學生講述古箏音樂的文化,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填滿樂器文化。這樣不僅對于學生是一種課后的放松,也會十分有助于學校美育類課程資源的建設與發展。
2.3 建立古箏類的校本課程聯動機制。學生、家長、老師和社會在學生學習課程當中是息息相關的,他們都是互相影響的。在農村小學為小學生開展了古箏社團之后,學生們自身提高了藝術審美,在枯燥乏味的文化課當中找到了所在,而且家長伴隨著孩子專業文化素養的提高會感到欣慰。老師和社會也會因為小學生接觸古箏美育類課程改變。這四者都是可以聯動的,這樣會十分有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學校老師建立學生家長微信群,學生當天在微信群里展示自己所學的樂理知識,每日完成打卡,然后家長和老師在學生打卡結束之后進行打分和點評。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教師進行表揚。另外,教師將每位學生所學的打卡內容制作成投票形式,讓家長微信朋友圈的親戚朋友們進行投票。這樣一來的話,學生、家長、老師和社會完整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大家及時發現學生參與古箏社團的問題所在,方便學校教師及時改進并且完善美育類課程的建設。
從古至今,每個人都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古箏作為一種非常古老的樂器,自然需要小學的學生們從中體會樂器的文化底蘊,從古箏所彈奏的圓潤悠長的樂聲中體會古箏文化的古老高貴。針對農村小學的美育類課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改進美學教育的指導意見,所以全國各地的城市和農村都開始重視美育教育的建設。在農村小學為小學生開展古箏社團是無比正確的選擇。德智體美勞教育相輔相成才能提升學術的情感和氣質。基于古箏社團的開設,農村小學從中可以幫助學生走出內心的禁錮,從音樂中感受各種各樣美好的情感。以小學開設的古箏社團去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從而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全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