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天譽加拿達幼兒園 廣東 廣州 511447)
在家和在幼兒園孩子之所以會表現不一樣,一個原因是因為孩子在不同的學習、生活環境下造成了孩子的“兩面性”,孩子存在“兩面性”行為的原因:
1.1 在幼兒園里,老師在培養孩子的禮貌行為的同時還加強孩子的常規教育,所謂“家有家規,園有園規”,在老師的正確引導和同伴的影響下,通過孩子之間的對比和學習,孩子的自尊心讓他們都不甘落后,孩子們的表現都很好。在家則不然,由于父母不正當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在家的任性。這些都是由于學習、生活環境造成的。
1.2 是家長的教育存在弊端。孩子的發展常常是被家長的教養態度和行為影響著。俗語說:“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和孩子之間缺少溝通,直接把孩子交給祖輩照顧,由于孩子是家里的寶貝,祖輩對孩子教育純屬是一種無條件的遷就,無論孩子的行為正確與否,他們不會給孩子有承認錯誤的機會,總覺的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任由孩子這種過分的行為繼續發展下去,慢慢的形成了一種壞習慣,孩子不懂得事情的對與錯,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了,而在幼兒園孩子做錯事時,老師會讓孩子自己敢于承認錯誤,有恰當的表揚和批評,所以孩子能做得很好,如果家庭的教育和幼兒園的教育不一致,家長的教育意識不提高,老師的教育再好,也是徒勞,而且這種現象繼續下去,我們大膽的想象一下,這種孩子以后將會變成一個怎樣的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和重視的問題,而目前這種情況很常見,從而導致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時,孩子的表現不同[1]。
1.3 家園教育不一致。孩子在家里至少有兩個大人,多則有四個成人,再多則有六個成人圍著一個孩子轉,成人往往包容、遷就兒童的一切,承認的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心里脆弱,怕遭遇挫折,雖熟悉但有規章制度,有紀律、行為的受到約束的群體環境。不接納表現好的有主題的講,講錯受批評,受到批評,一蹶不振。究其原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截然不同。
要解決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兩面性”行為主要從三方面著手處理。
2.1 家長不應該溺愛孩子。就是因為溺愛孩子,才會在現實生活當中有那么多的“小公主”“小皇帝”,整個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久而久之,樣子就變得自負、自私。所以,父母應該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要雙管齊下,適時的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在家庭中變成普通成員的角色。要使孩子很好地適應從家庭過度到集體環境,這種平等良好的家庭關系起著重大的作用。
“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這是一個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曾經說過的。現今的社會競爭激烈,變幻無常,讓在家庭中優越感十足的孩子長大后很難適應。而且,一些中國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地愛護,甚至于為孩子處理好一切的事情,讓孩子成為溫室里的花朵,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生活的機會,從而使孩子的獨立性下降。與此同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孩子不得不面對一些失敗和壓力,而這些從小就被溺愛的孩子往往在遇到挫敗時會驚慌失措。也許在孩子還是孩童的時候,家長并沒有覺得這樣的溺愛對孩子的壞處,可是,當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以后,父母的干涉變成了禁錮,從而導致了矛盾的發生[2]。以前班上有個小孩子,家庭經濟十分富裕,在物質上可以說是有求必應,也就是名副其實的“小公主”,而有次因為過錯受到老師的批評,便和父母父母說再也不想去幼兒園了,討厭老師,現在報紙上電視里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甚至有的還因為老師或者家長一句責罵而輕生的也不在少數,孩子如此差的心理素質與從小到大受到家長過分地保護有著很大的關系。
因此,在孩子形成性格的和慢慢獨立的這兩個時期中對孩子的溺愛是最危險的。對孩子無止盡地溺愛,其實是在間接地毀掉孩子的未來,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雖然現在的孩子可能沒有太多的磨難,但要讓他們學會承受生活中的小挫折,溺愛是萬萬不可的。
2.2 家庭和幼兒園間形成良好的溝通渠道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里的“兩面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與老師欠缺溝通,從而導致老師和家長不清楚孩子在不同環境中表現的差異。很多父母在與老師溝通交流時,往往只是注重于孩子的成績,從而忽略了孩子的言行、與同學間的關系。以前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在家里很活潑,可是在幼兒園里卻顯得很孤僻,與同學格格不入,老師發現后立即便立即與父母聯系,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況,在老師和家長的配合下,這個孩子慢慢的變得開朗,和同學們相處也變得融洽。及時的發現孩子的“兩面性”,通過了解其中的緣由,與老師共同努力調適孩子的心理。家庭和幼兒園的溝通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家庭和幼兒園之間要及時的溝通,正確的教育理念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幼兒園可定期地開家長會,使得家長更好的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協助家長發現孩子的缺點,掌握孩子的發展動態,從而樹立正確的教育方向,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很好的作用。
再者,家庭和幼兒園的溝通讓家長懂得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百分之六十的時間是在家庭渡過的,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家長和老師的溝通達到良好的狀態,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次,家庭和老師的溝通,讓老師能更好的理解和教育孩子。在幼兒園里,老師很大程度上只能掌握孩子的上課、學習狀態,成績的情況,與此同時,如果老師能夠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性和興趣等,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最后,家庭和幼兒園的溝通對培養孩子的人格至關重要。現代生活良好的生活條件,導致現在的孩子變得脆弱、自私,而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如果家庭和幼兒園保持良好的溝通,在幼兒園中,老師能夠針對孩子的特點,有的放矢,對孩子進行個性教育,在家里,父母不僅了解了孩子的學習狀況,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狀況,及時準備地發現孩子的異常,幼兒園和家庭雙管齊下的教育,相互配合,培養孩子良好且健康的人格精神[3]。
總而言之,孩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家庭和幼兒園,要讓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幼兒園和家庭之間必須保持良好的溝通,幼兒園要及時反映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不僅僅是學習上,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行為舉止,人際關系等狀況,而父母關心的也不應該僅僅是孩子的學習,孩子心理的健康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有著更加重要的決定作用。
然后,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要慢慢引導,緩解孩子的壓力。很多父母由于忙于工作,經常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以為只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足夠了,當孩子在犯一些小錯時要不就采取責罵的方式,要不就覺得無關緊要。日積月累,優越于孩子之間欠缺溝通,漸漸地形成了隔閡。而在幼兒園中老師只是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慢慢的,孩子覺得沒有人了解自己,沒有人懂得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就封閉了自己,變得自卑、孤僻,而有的孩子則荒廢學業,游手好閑。所以老師和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往往能對孩子的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師和父母應該與孩子進行平等而誠懇的交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給孩子講述一些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告訴孩子一些自己的生活經驗,耐心的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鼓勵孩子,和孩子平心靜氣地分析問題,正確的引導孩子,從小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和調適能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5]。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由于一些外界的環境或者教育不當等問題造成孩子在家庭和生活的“兩面性”,這是十分正常的,父母應該以平常心看待這件事情。老師和家長的配合,積極地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對孩子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才能讓孩子的成長的道路上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