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新疆阿勒泰市阿葦灘鎮寄宿制學 新疆 阿勒泰 836500)
數學是學生整個九年教育學習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小學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基礎邏輯訓練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然而我國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不利于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壓制了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進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新課改的推行,體現了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因此,重視培養其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推進小學數學教育的教學模式改革,增進小學數學教學的世實際意義。
1.1 知識水平不足。夯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能解決問題的基礎條件,沒有知識,只能胡亂猜測,大大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我國的小學雖然都開設有數學課程,但許多小學生學習不認真,數學知識掌握不牢固,缺乏完整的數學知識系統,不能將一些基礎知識串接起來,靈活運用,導致無法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1.2 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一向以“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師作為課堂的中心,單方面的向小學生灌輸數學理論知識,很少訓練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長此以往,小學生們在學習上養成了依賴的壞習慣,缺乏學習必要的主動性,厭于主動思考、勤于提問,同時有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一言堂”的授課模式,很難讓小學生參與其中,尤其是數學這類理論邏輯性質偏強的科目,相對較難且枯燥,當缺乏一定的實踐運用經驗,小學生好動多奇的天性得不到滿足,難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未養成,又缺乏興趣或自信,使得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
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對小學生自身的發展,還是對國家教育質量的提高,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培養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加強師生課堂交流,加強實際操作等。
2.1 改革即傳統教育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以“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為主,學生作為單方面被動的接受方,學習興趣不高,思維難以得到真正的訓練,教學效率與效益均較低。借助新課改的新風,推動傳動教育方法的改革,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小學數學教師應對自身重新定位,清楚學生才是課堂上的主角,教師主要起組織者、指引者的作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努力培養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課堂教授新知識時,抓住小學生好勝、愛模仿的心理特性,可以再授課途中穿插搶答的環節,刺激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運動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鍛煉其反應能力。
2.2 借助日常生活培養數學思維。小學數學知識難度較低,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運用一些基礎數學知識。結合小學數學的知識水平與小學生簡單的生活經歷,適當設置數學問題,在生活中鍛煉學生思維邏輯能力。例如,在學習小數乘除法時,可以鼓勵家長帶孩子去超市購物,看到物價標簽,向孩子請求幫助,讓孩子去進行計算,1.2元一斤的蔬菜買2斤會花費多少,抓住小學生想幫忙的心理,刺激其去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運用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其解決問題的信心。此外,教師可依據小學生數學知識水平與生活經歷,合理的設置開放性的數學問題,除了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方式。例如,許多小學生都會遇到并感興趣的問題,如何劃分蛋糕。如果爸爸生日買了一個蛋糕,平均分為三份,請問爸爸那份的生日蛋糕占總的幾分之幾?爸爸作為壽星如果要多分得蛋糕,應該怎么分配蛋糕呢?爸爸那份蛋糕又占總的幾分之幾?鼓勵學生借助日常生活信息,來運用自己所學數學知識,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鍛煉思維。
2.3 增加師生互動環節。正如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言:“沒有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探求真知的欲望。”數學學習的魅力之一,在于有時一題可以多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法,充分調動大腦進行發散思維,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通常單一的講解解題步驟,沒有讓小學生參與解題過程,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訓練,小學生形成思維惰性,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低下。因此,應在數學教學課堂上增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一些教師認為增加師生互動會浪費課堂寶貴時間,實際上,教師與小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可以有效提供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教學效果通常比單一講授式教學更好。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長方形時,教師可以用教尺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向學生提問如何將其劃分為四個相同的三角形,請小學生大膽想象,發散思維,激發起探索的欲望與學習的欲望,不斷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
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對小學生的智力進行鍛煉,加強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利于為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面對當前我國小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學習能力不足,自主學習興趣低等問題,可以通過改革即傳統教育方法,借助日常生活培養數學思維,增加師生互動環節,鼓勵互助學習、合作解決問題四大措施進行改善,以期提高小學數學教育的效率與效益,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