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娟
(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洪家鎮初級中學 陜西 長武 713600)
在初中教學中,語文占據了很重要的一個地位。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開展更為有針對性的教學,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詩歌作為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更應提高一定的重視,運用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內涵,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上開展詩歌鑒賞,有著一定的價值意義。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找到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詩歌的寫作方向,理解詩歌的內涵,為學生以后進行詩歌鑒賞活動打下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鑒賞詩歌,能獲得一定美的感受,陶冶自身情操,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2.1 強化學生知識積累,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為了更好地進行詩歌鑒賞,需要學生有著豐富的語文知識作為底蘊,只有學生有著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地思考詩歌。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中,多積累相關的語文知識,構建一個清晰的語文知識網。通過這一方式,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確作品的整體基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兩個方面來開展詩歌鑒賞,一種是分析重點詩人的作品,以詩人的作品串聯成為時間軸開始分析,還有一種是讓學生以朝代為軸開展鑒賞,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做好筆記,記錄自己的學習情況。
例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于有關于詩歌的內容進行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分析人物的方式進行詩歌鑒賞,結合人物的生平理解詩歌內容。比如在學習《聲聲慢》這一詞中,通過分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學生能理解當時李清照濃重沉郁憂傷的心情。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分析人物性格,深入理解詩歌內涵。
2.2 利用小組合作開展教學,尊重學生主體性。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考慮到學生們之間的差異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開展更為合理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學習《行路難》這一教學內容時,為了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在開展學習的第一步,需要學生對于教學內容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確定感情基調。然后需要學生分組,在小組中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節課中,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偉大抱負和身上所具有的樂觀自信的精神。教師應注意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定的教學氣氛。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誦讀重點語句,找到其中的寫作手法。
2.3 開展形式多樣的詩歌鑒賞活動,激發學生詩歌鑒賞的興趣。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好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樣的詩歌鑒賞活動,確定以詩歌鑒賞作為主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更深的啟發,開發自身思維,拓展自己的眼界,更好地認識詩歌,對于詩歌內容有更為正確的理解。同時,結合有關節日,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聯的詩詞,比如在七夕節,學生可以閱讀秦觀的《鵲橋仙》,其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是經典。還有林杰的《乞巧》中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唐代孟浩然的《他鄉七夕》中的“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通過這一方式,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對于詩歌進行深入理解。
例如在課余活動中,教師可以以“我是小小詩人”“詩詞鑒賞大會”“詩歌朗誦大賽”等為主題開展活動,充分利用學生課堂下的時間,夯實學生的詩歌基礎,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對于詩歌鑒賞的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詩歌鑒賞教學時,應重視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帶給學生更為先進的教學體驗,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詩歌的具體方向。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認識到開展詩歌鑒賞的作用,通過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開展詩歌鑒賞教學,激發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興趣,夯實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