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峰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第二實驗小學 浙江 東陽 322100)
小學數學拓展課(以下簡稱拓展課)是小學數學教材進行擴充、開拓、擴展、延伸、展開的課堂教學,把學生從課堂學習引向課外知識探究。它通過創設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提供問題活動空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中發現知識,在學生自主構建感悟數學思想與方法,提升數學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養。那么,拓展課教學是簡簡單單地增加知識點或者增加教學時間嗎?筆者覺得拓展課應該是在數學學科教學總時數不變的前提下,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為目標,適當整合數學文化、知識銜接、知識應用、學科整合、數學思想方法拓展等方面的內容,相應增加一些學生愛上的數學課,在探索中培養數學素養。
數學在滲透到各個學習領域的同時,也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面積、體積、百分數等成為社會生活中很常見的名詞;淘寶購物、股票趨勢圖等更是人們在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現代的社會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公民運用數學知識去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作為小學數學課程更要對這種發展態勢和時代要求作出積極的反應。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學生知識的獲得和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感悟數學的價值,從根本上看,是追求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筆者將以自主設計的“車票中的學問”這一拓展課例,對怎樣有效地開發“知識應用性”拓展課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知識應用性”拓展課主要是分析解決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問題,在教學時教師對拓展內容的素材是最關鍵的,將生活中常見問題與數學學習內容有效整合,把數學素材深入挖掘,促使學生在發現數學知識的能力上獲得更好的發展。
1.1 學習素材貼近實際生活。學生每天的生活豐富多彩,常常會產生很多疑惑,缺乏了交流解答的機會,他們就慢慢忽路了,視問題為正常事態,好奇心逐步磨滅。因此知識應用的學習素材選擇一定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把選擇權還給學生。
1.2 學習素材聚焦學校生活。學校是學生的一個主要生活場所,能引發學生共同關注。關于學校設施:教學樓樓梯寬度、高度是否合適;學校的操場有多大,適合多少人活動等;學生自身利益:“節水手冊”“合理的桌椅高度”等。學校是一個充滿挑戰性問題的數學小社會,為學生提供豐富素材的同時,更需要學生認真觀察,尋找“數學”的影子。
置學生于真實的生活中,引發學生的數學求知欲,讓學生嘗試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去發現現實生活中所蘊藏的數學問題,實現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轉化,這個轉化過程其實是一個橫向數學化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的培養過程。
拓展課的學習內容源于教材、寬于教材、高于教材,它具有豐富性、多樣性和很強的探究性。教學時,拓展內容要重視學生自主參與、拓展過程要重視學生能力提升、拓展活動要重視學生方法感悟。
2.1 讀取信息,重視“觀察力”。拓展課力求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層次性需求,注重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運用知識的能力。
借學生在課前實踐研究“車票”的認知經驗和自身生活經驗,課始筆者給“一張空白火車票”補補信息開始,展開對車票信息的填空,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覺地建立起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展開對問題的分析和探究,促進學生用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
2.2 選擇信息,重視“擇取力”。面對生活問題的信息多樣化問題,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與時間,放手讓學生全程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有效地選擇數學信息來解決問題,同時體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是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3 運用信息,重視“思維力”。拓展課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判斷、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在具體的生活情境或問題情境中根據數學信息自主運用知識、選擇方法,通過深入分析嘗試去解決問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要倡導學生多想、多議、多說,以便展現出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利用直觀形象的車票對比,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對比車票信息,三張車票,三種票價、三種情況,學生需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分析,篩選有效數學信息,并能運用信息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在求票價時,由于這個知識點為新知內容,筆者通過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的“對應圖”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數學信息,探索出一條有效地問題解決方式,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為學生的思維培養奠定現實基礎。
“知識應用性”拓展素材、活動內容設計同樣需要兼顧跨學科、跨學段的特點,保證學生可以持續學習,在“大”的活動主題下,設計每年級的“小”實踐活動,把學習探究的時間拉長,有利于形成拓展性校本課程。
總之,讓我們再登智慧列車繼續前行,精心設計和實施“知識應用性”拓展課,留心生活的數學問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活動體驗,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運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用數學的語言去表達,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有用、可用、能用,感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讓數學核心素養真實落地,變成學生內化的動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