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平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學 安徽 合肥 23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體制的不斷改革發展改革,初中歷史老師也表達出越來越想優化歷史課堂效果。這意味著不僅要學生學習基本的歷史學科知識,也要了解背后發展的故事,啟發學生的歷史思維,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主要從歷史這門學科的教學情況出發,就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策略培養進行了探究。
1.1 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規和矯枉過正。一些老師認為,學好歷史就是把書上的知識記下來。秉持著“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為原則,只要能考出高分,其他一切既往不咎。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課本教材成了唯一的知識來源,忽略了教材僅僅是學習的課本這一來源。課程的教學死死圍繞著課本,把知識點反復的演練和背誦,結果導致學生對歷史完全失去興趣。這種老師對學生進行強“灌輸”的狀態,生生把學生變成了學習歷史的背誦機器。[1]
1.2 歷史課堂教學里“創新”的失誤。許多教師響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號召,決定創新課堂。然后因為缺乏經驗和科學的指導,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教材的難易程度。刻意的模仿別人的東西,生搬硬套、片面的追求課堂氛圍的熱鬧,又是小組討論交流又是上臺演講節目。有的還要做課后感想,練習,觀察、分析表演,忙的學生焦頭爛額,壓根沒有時間去思考。這種為創新而創新的做法不僅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反而越學越累。
2.1 在歷史的更迭換代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初中歷史的學習中,歷史的變換與更迭是學習的重難點內容。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注意當時的歷史背景,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使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進行《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講解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秦漢兩代不同的統治者在治理國家采取的不同措施時,要先向學生介紹秦漢建立之初時不同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明白時代背景不同,采取的政治策略也不同,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使其能夠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問題。[2]
2.2 在歷史時間的甄別考察中培養學生的史料證實意識。史料實證是對已經發生過的不可逆的歷史事實,學生了解歷史一般都是通過對史料和歷史的記載,但是很多歷史的真實度有待考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對史料整理、考證和辯證的能力,用事實說話。
2.3 培養爭取的歷史解釋能力,以小組辯論的形式展開。認識理解歷史要基于史實、更要從歷史態度出發、辨別人真善美,辨別正義與邪惡。例如,在學習“十四年抗戰”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效的從“八年抗戰”轉換到“十四年抗戰”中,可以聯系“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華北危機”等史實對該知識進行補充。進而讓學生了解了抗日戰爭的艱辛歲月。這樣,通過對史料的解讀和補充,可以讓幫助學生更全面更充分的了解歷史。
2.4 吸取經驗,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態度情感價值觀。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免不了要對歷史人物進行分析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站在特定的歷史背景條件下評價。[3]例如,在學完《洋務運動與甲午戰爭瓜分世界狂潮》之后,讓我們對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評價,很多學生對李鴻章的評價都是負面的,其實是沒有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忽略了李鴻章對現代中國做出的貢獻。如果全面分析他的過錯和貢獻再去評價,就會客觀的多。這樣可以訓練學生全面看待問題,對于其全面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有好處。
2.5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落實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情懷,具有家國情懷、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使其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比如,可以跟學生講漢文帝提倡樸素節儉、漢景帝愛惜谷物糧食,長征途中、抗戰歷程中說歷經的苦難等事例,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古人尚能如此,我們又何嘗不可。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必須基于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一項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