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莉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第五小學 寧夏 銀川 750001)
影響小學生除法計算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都是被動的學習知識,久而久之,學習的過程中乏味性與枯燥性就會表現出來,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想要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要將課堂的主導地位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可以自主的選擇和訓練,再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逐步實現除法計算能力的提高。
教師應因材施教,可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從中改變傳統得施教方針,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在除法計算教學中,對于一些需要曲折思考才能求出的商,教材通常是簡單的過程呈現出來,無法生動得描繪出具體過程,但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舉例描繪出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出答案,提高學生興趣。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師可以設計引用一些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故事讓學生自主思考[1]。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則童話故事,在大洋彼岸的熱賽雨林中就要召開動物運動大會,所有的小動物全都跑來參加啦!這時,教師分別在黑板上貼出動物的樣子,并引導學生說,這次運動會參賽的成員有,小河馬、大老虎、大象、小狐貍、大獅子、長頸鹿和斑馬。再讓學生算一算有多少動物來參加,既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度。當學生算出多少動物后,教師要給與學生鼓勵,然后繼續通過講故事引導學生說,運動會現在要舉行長跑比賽啦,小動物們都報名參加了這次的長跑比賽。現在,工作人員給小動物們分發跑鞋,這里一共有七只小動物,運動大會一共準備了15雙鞋子,現在要問問同學們,我們應該怎么分配這些鞋子呢?通過教師得提問和引導,要先讓學生計算出工作人員一共準備了多少只鞋子,15x2=30只,在引導學生觀察動物,發現每個動物都有四條腿,一共來了七只動物,就需要4x7=28只鞋子,一雙鞋子是兩只,一共就需要28÷2=14雙鞋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教師在旁輔助引導進行自主探索,在完成知識學習的同時,提升除法計算應用能力。此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時間,這樣學生才能夠進行自由的探索,進而提高學生的除法學習能力,確保學生除法學習的有效性,實現學生更為長遠的發展和不斷的進步,同時也推動數學教學工作的高質量完成。
在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之后,小學數學的教學提倡學生注重實踐操作能力,因此誕生了不少以學生為主導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因此,在順應潮流的教材改革中,除法計算的內容也大量地設立了幫助學生實踐的動手操作環節,這些活動能夠很好的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幫助學生構建全新的數學知識理論框架,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2]。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不光是教授知識的場所,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場所,是學生用心思考解決問題的地方。因此,只有一個科學的、規律的教學模式才能夠使課堂之中的動,靜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研究發現,使用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實現教學課堂中的動靜結合,并且針對于教材中部分例題枯燥、單一得現象,也可以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小培養互相幫助,互利共贏的好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發布一項教學任務,讓學生自己分小組進行共同討論。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獲得解題成功的成就感,從而愛上數學的學習。教師在每個小組中放十八盆塑料小球,再要求學生自己操作將小球擺成四行,每一行小球的數量要相等,每一行能擺幾個?還剩幾個?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操作、合作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更加高效的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也能對學習小學除法產生更濃郁的興趣,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學習變的生動有趣。
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會發現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弱。是前期的學習基礎不扎實所造成的。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幫助學生布置相關作業,在進行除法的學習過程中強化加法、減法與乘法的訓練,這樣子才能做到雙管齊下的效果。此外,教師也會發現,經過多次改版之后,現有的教學教材與以前的教學教材已經大不相同,在現階段的教材在單元小結之后的練習題有所減少,這也有可能是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不強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自身不同的需求,設置不同的練習形式,尤其是變式練習。因為,在四則運算中加、減、乘、除的計算能力非常考驗學生的基本知識掌握程度,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變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除法計算能力。教師要明確的知道,除法計算的能力,其實會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啟示了教師再也不能采取傳統單一的訓練形式,讓學生進行題海戰術。而是應該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使用過去的機械訓練是無法滿足現階段學生發展的需求的。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以結合生活實際的前提下,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來提升學生能力的發展。
學生在學習除法計算當中所犯的理念錯誤的類型各不相同,其原因既有學生自身智力因素的影響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3-6]。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因為自身不良的學習習慣,上課不注意聽講,導致做題不會,錯誤率高,時間一長就很容易產生對學習數學得排斥的心理,從而產生理念理解的誤區。例如,部分學生不愛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和實踐探究活動;在進行技能訓練時也心不在焉,書寫不認真、經常出現抄錯題目或者漏抄題目的情況。這一類學生想要提升除法的計算能力更多是要糾正學習的態度,改善不良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除法的興趣,提高課堂活動的參與率。教師也可進針對個別自律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一步的進行單獨輔導,通過作業和日常的小測驗中所體現出的錯誤進行引導和改正。或者,再加入一些鼓勵、激勵性的措施,給與學生學習的信心。例如,教師可以實行評分機制,高分的同學獎勵小紅花、小印章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跟學生進行溝通,轉變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明確的知道,通過大量的題練習并不是不能幫助學生走出學習的理念誤區,而是,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畢竟。課本的知識和練習始終都是有限的,只有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努力,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目標,才能逐步走出理念的誤區,實現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階段,數學的除法計算能力的提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除法的計算能力,要涉及到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應用,學生也要改掉自身不良的學習習慣,教師既要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夯實學生學習的基礎,又要引導學生將學習將掌握的知識熟練地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只有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將練習和實踐堅持下去,學生的除法計算能力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