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松
(廣東省惠來縣惠城中學 廣東 揭陽 515200)
課程改革后,數學的教學目標與之前有了較大區別。原先是知識技能教育,教師只需教學生如何計算、解題,并爭取高分。而現在,基于學生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需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教育,比如思想品德、思維能力等,當然也包括知識技能在內——教學目標的變化,必然要求教學方法策略進行調整,但從實踐上看,仍然有些問題需要解決。
1.1 現代教學工具沒有充分利用。現在普及教育學校基本已經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如多媒體、網絡、電子白板等)。這些教學工具雖然也得到了教師的普遍應用,但基于培養素養的應用還沒有進行深度挖掘。很多教師應用這些工具主要是為了輔助自己教學(比如減少板書量或用多媒體代替圖片、實物展示等),而較少用其對學生進行素養教育。
有些教師可能認為,這些工具與素養教育的效果沒有必然關系。其實不然。比如要對學生獨立探究能力進行培養,如果利用網絡,顯然比讓學生到圖書館去查資料要高效得多;比如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培養,那么,用微課構建翻轉課堂可以提升自學效率……現代教學工具對素養培養是有極佳輔助作用的,當下初中數學教師還需要強化這方面的意識。
1.2 沒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課改之后,初中數學教學仍然包含著太多不利于素養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方法。最突出的,就是教師仍然占據著主體地位,學生仍然缺少參與學習的機會,大多情況下只能被動接收知識。而我們知道,素養的構建與知識的學習在規律上是有區別的。素養是學生內在的品質,需要由他們自己經歷一個體驗、感悟、認同、吸收的過程,才能由表面的認知轉化為素養。因而,素養教育目標下,學生必須高度參與學習,成為學習主體。
1.3 教學的內容形式缺少綜合性。素養教育是綜合性教育,其包含著學生發展所需要的所有必備品質。比如思想品質、學習意志、思維能力、數形轉化等等——而數學本身的學習內容相對來說對這些素養的呈現不夠充分。教材中的內容最多能涉及一些數學應用實踐素養的引導,大多還是單純的計算和概念。因而,如果教師不能基于素養教育跳出教材拓展教學內容并采用對應的形式,素養建設顯然是不能得到綜合性保障。
2.1 挖掘現代化教育功能。比如想通過有理數的加減及綜合運算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如培養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素養——在教學中就不能是直接給學生出一些練習題——如15+(-6)=?,而是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在生活中,有理數計算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計算某地冬天一天中的溫差,就可能會涉及正數和負數。請同學們去研究,在生活中還有哪些要用到有理數計算知識,并根據具體情境設計計算題并進行計算。”而我們知道,初中生接觸社會生活的面比較窄,很難以自己的經驗來找到這些實踐元素,而教師點撥他們利用電腦互聯網去查找,很容易就能完成獨立探究任務。
2.2 增加交流互動及體驗。互動和體驗性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活其思維及體現其主體性的重要形式。
互動形式一般有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兩種。師生互動主要是用于啟發學生思維并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得到保持;生生互動則是教師“退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們集思廣益獨立探究并完成學習任務。后者對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得更充分。
體驗性學習是一種過程性學習。就是不追求學習結果,而更注重學習過程的參與性和體驗性,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構建素養。比如整式的加減,最重要的知識點是合并同類項。教師不直接教給學生,而是給他們具體試題,讓他們分組進行研究、歸納,嘗試著總結出整式的計算規律來——學生并不一定能夠正確建模,但這個過程對培養其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2.3 注意內容形式的綜合。因為素養所包含的內容是多元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必須與素養建設進行綜合性的對應,以保證學生素養發展的綜合全面。其實,我們前面所舉的案例都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比如有理數計算的探究,就包括了信息技術應用、生活探究、實踐素養、解析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元素;而整式加減的交互學習過程,就能夠對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歸納思維等進行有效培養。其實,保證教學內容和形式的綜合性并不難,難點在于,教師需要有這樣的意識——如果發現自己設計的教學策略缺少多元培養價值,應予以調整。
以上,結合教學經驗,圍繞素養教育目標對當前初中數學的教學進行了幾個方面的思考。分析了三點影響素養教育較突出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三點優化舉措。總的來說,就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挖掘其教育潛能,并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及教學內容形式的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