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黔黔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耿集中心小學 江蘇 徐州 221126)
生活化情境教學是指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學科,英語教學過程中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場景交流,圍繞著學習內容來構建適合的教學場景,由學生進行對話表演、情景模仿、觀看和評論等,來達到對教材內容深入學習和把握,發現自己在實際交流中發音和語法上的不足。《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語言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經過人們在悠長歷史中不斷的總結和錘煉,其與生活已經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英語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將課本上乏味刻板的文字內容用活靈活現的情境表達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英語愛好。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提到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大家都會想起他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提出重視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生活與教學相結合來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思想[1]。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在人們生活中得到多層次的運用,許多教育家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探究,認為將英語與生活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的記憶和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英語的魅力。
情境教學法由英國應用語言學家提出,形成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其“形真”,“情切”,“意遠”,“理念寓于其中”的特點,收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已經成為我國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在開展生活化情境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借鑒英語的結構主義語言理論和口語實踐教學方法,根據班級內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一定的創新,促進學生語言實踐能力和學習成績的進步。
牛津版小學英語教材本身就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編寫,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生活起居、興趣愛好、名勝古跡、假日旅游等內容,可以較容易地構建課堂生活情境,將英語知識用活靈活現的方式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積極樂觀的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實踐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樂觀學習、效率學習,共同構建繽紛多彩的英語生活情景化課堂。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搭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對英語學習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長時間將自己暴露在英語交流環境之中,可以使學生養成獨特英語意識,提升語言敏感度,可以起到強化記憶,促進學習與交流的作用。傳統英語課堂中教師更習慣依托漢語去講解英語,教學效果并不是很明顯。教師要做到構建英語交流的課堂環境,嘗試著用英語去解釋英語,這也是許多教育名家為什么喜歡讓學生使用《牛津詞典》,設計更加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為了創設較好的英語交流環境,教師可以將運用學生學習到的部分單詞,為課堂中的物體貼上英語標牌,每天拿出一段時間來進行英語情景交流,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來成立英語角,通過班級環境的建設熏陶學生,培養生的英語意識,此外還通過設立信箱的形式,與學生用英語的書信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英語意識形成的積極性。
在課堂的教學中注重對語言環境的創建,結合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圖片、錄音、課件等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創建更加有趣、多樣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2]。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還通過實物的展示和動作的帶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無形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的使用興趣。
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強調了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在符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情境中發散思維,培養良好的學習熱情。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也要結合生活情景,創建有趣的游戲活動,使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到課本的知識和內容,也能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更是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在生活情景中創建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游戲模式,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的發展的同時,不斷培養與提升其觀察、記憶和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挖掘與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游戲,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自身的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可以將學習與游戲、表演、唱歌等有趣的活動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能夠享受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教學形式當中,使教育的內容具體化,也使教師和學生早輕松的氛圍中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教師可以通過故事中的場景和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在現課本的內容,用學生能夠聽懂的語言,拉近學生與英語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在槍桿上與課本的內容和故事情節達到共鳴的效果來促進學生的良好的英語學習能力的形成。
例如,教學“What is your name? ”的句型時,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畫人物的名字“熊大”和“喜洋洋”導入關于名字的對話。教師扮演動物園的檢察官,手持紙筆,對每一個入場的動物記名字,示范課本中出現的句型:“Hello! Show me your card./ Tell me what is your name?”將學生代入故事的情景中,讓學生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畫中的動物角色,報出自己的名字,運用“My name is…”的句型說出自己的名字。在這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結合生活中的情景,選擇學生喜歡的內容,使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拓寬了學生的思思維能力的發展的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熱情得到有效提升。
又如,牛津英語5B有《A PE Lesson》這篇課文,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結合教學的內容,將一些關于體育課上的口令的表達融合在教學活動當中,把學生帶到草場上了一堂真正的“英語版”體育課。在教學的過程中用英語表達的“立正,稍息,向左向右轉”,結合教學實踐,學生不僅能夠聽得認真,動作也十分的規范,真正做到了教學做合一。在這樣的一堂課中學生學的認真,在歡樂的氛圍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英語與體育課的結合,在這節課上,學生在自然情景中學習了英語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發展。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對其他國家,主要是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逐步培養跨文化意識,在培養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了解與熱愛的同時,也要增強對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所以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更要重視在知識的傳授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英語的教學中再現真實情境,實現文化交流融合。促進學生對不同的文化的尊重意識的形成,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將語言的文化進行學習,明白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都貫穿在語言中[3]。正如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所說的:“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
例如牛津英語教材中的關于問候語的教學,在英語的問候語中常用的是Hello或Hi。另外在一天中的不同的時間也會用,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這些在翻譯成中文都是“您好”的意思,而我們中國見面的問候方式常常是“你吃了嗎?”“你到哪去?”“去做什么呀?” 這樣的內容。但是按照字面的翻譯,再對英國人這樣問候,他們會覺得這是自己的私事,這樣的“問候”顯得有些冒昧,就不太合適。所以在語言的應用中也要重視對民族的文化的了解,如他們常見的問候會將“今天的天氣怎么樣?”英譯就是“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所以通過這樣的例子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明白不同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語言的應用能力,也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重視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培養學生的文化交流融合與尊重的意識。
再如,各國之間都存在口語差異,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貶義的詞,在西方文化中卻可能具有褒義。像dog一詞,在中國的多含貶義,,如:落水狗、癩皮狗、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均屬貶義詞。但是在英美的詞語的表達中,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和伙伴。像單詞幸運者“Lucky dog”愛屋及烏“Love me ,love my dog.”等都是褒義詞。所以在學習相關的短語和內容的時候學生也會問為什么英語中的幸運者是“Lucky dog”那不應該是“幸運狗”嗎?這時就應該針對文化的不同,幫助學生形成尊重文化差異的意識,為學生解答疑惑,使學生在實際的案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意識。
語言的學習重要的應用途徑就是用于交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實踐機會并不多,還需要嘗試愉悅實踐,增強知識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提升交際能力[4]。在作業的布置中結合所學的內容,重視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用英語、學英語,培養良好的英語語感。比如在布置作業時,通過新鮮的作業形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英語的使用機會。
例如,學習“This is my mum”時,在作業的布置中讓學生回家之后寫一篇關于媽媽的文字介紹,再將文字錄制成語音或者視頻,將自己的作業發送給教師,教師在作業的評價中對學生的發音、用詞、語法等方面進行評價。使學生在實際的應用中培養語言的應用能力。在比如學習“Do you like winter?”時,讓學生用英語的形式表達自己是否喜歡冬天,并且能夠用英語說明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英語思維的發展。
讓生活情景走進課堂,讓課堂教學服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教學模式的創新中使英語課堂煥發新的活力。將英語的教學形式從傳統的教學中發展成為更具新時代特點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與學生的真正實際生活鏈接起來,使英語課堂永遠綻放生命的魅力,從而促使學生快速高效地學好英語,使教育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