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奎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黑竹鎮初級中學 四川 雅安 625000)
“教學做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做是開展教和學的出發點,在“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意識到“教學做”之間的統一。初中物理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授學生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應通過高效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用于實驗,敢于探索。讓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真正體現在物理課堂上。因此為了積極踐行“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師應能進行積極探索,通過創新教學,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為學生積極構建一個高效的課堂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做好課堂導入能夠起到承上啟下,溫故知新的作用。課堂導入是教學的開始,決定著學生對知識的第一印象。初中物理學生抽象復雜,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教師在課堂開始過程中應有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恰當的導入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到學習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導入方法多樣,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實驗導入發,通過直觀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大氣壓強》內容教學中,在講課之前,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設備做一個小實驗:將玻璃杯裝滿水,用硬塑料片蓋住玻璃杯的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立過來,不放手,如果手松開的話,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們紛紛猜測塑料片會掉落,水會流出來。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水沒有流出來,塑料片也沒有掉落,面對該現象學生們會感到疑惑,帶著疑惑進入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另外也可以用生活中的實例作為導入,在教學《滑輪》時,教師讓學生回憶下升國旗的現象,人拉繩,國旗緩緩上升,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嗎?同時生活中還有很多物理現象,比如輪胎上的花紋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下暴雨時,會先看到閃電,后聽到打雷聲?是不是應為先打閃后打雷呢?自行車的座位為什么會設計成馬鞍形狀?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現象激發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在教學中能夠有效提升物理教學的效率。
在物理學科中,許多定理和規律都是在實驗中發現并進行總結的,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在實驗中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實驗中鞏固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加強實驗部分的教學在物理課程中還是相當有必要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實驗操作的過程性,避免按部就班的實施,應該為學生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親自動手進行實驗。
比如在對“浮力產生原因”進行探究時,在課前教師讓學生每個人都準備一個塑料瓶,和一個乒乓球。事先將瓶底去掉,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將瓶倒放,讓學生將乒乓球放到塑料瓶中,讓球正好蓋住瓶口。隨后往瓶中,實驗中出現的現象是乒乓球被水壓在了瓶底而沒有浮起來。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用手堵住瓶口時,此時乒乓球就會浮起來。產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已經學過了浮力產生的原因是物體所受上下壓力之差。通過理論學習學生自然而然就能解釋相關的物理現象。通過實踐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能夠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極大提升教學效率。
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通過時間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合作學習是一種團體活動,學生們在小組中互相理解,互相交流溝通,不斷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從而學會如何相處。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發展要求更加全面,教師則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實施自主合作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合作探究中,教師首先拋出問題“雪天在路面撒一些炭渣就能防止汽車打滑?這是為什么?箱子越重為什么推起來就越費力?”接下來帶著疑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探究,先分析可能會與哪些因素有關:炭渣使得路面粗糙,可能是與接觸面有關。箱子越重地面壓力越大,可能與XX有關。接下來組內成員在溝通交流下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并進行明確分工,有的記錄數據,有的進行實驗。進而隨著實驗的開展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創新,生成新問題、形成新思路,有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基于教學做合一的初中物理課堂的高效開展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應該不斷進行探索、實踐,進而在反思中通過創新教學來構建高效初中物理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