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蘇嬋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前吳鄉中心幼兒園 浙江 浦江 322200)
3~6歲是兒童進入小學之前在幼兒園學習成長的過渡時期,所以也稱作幼兒時期。此時期的幼兒處于一個身體、心理、智力成長的黃金時期,以《弟子規》為教材對幼兒進行誦讀教育,既能夠啟迪幼兒的智慧,又能通過《弟子規》來為幼兒奠定初步的行為規范意識,這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方式相較于傳統的幼兒教師教育要更容易被幼兒接受,同時還可以幫助幼兒教師養成幼兒進行閱讀學習的好習慣,這將對幼兒今后長久的學習發展提供重要幫助。
著名的美國哲學家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曾經說過:“相應的環境能夠激發一個人對相應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這句話運用到幼兒園教育中來,就是指幼兒園想要培養幼兒哪方面的能力,就應當創建一個相應的教學環境,通過激發幼兒的興趣來達成目的,國學經典誦讀也是如此。在素質教育理念深入推廣落實的今天,幼兒教育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教導幼兒認數字、做算術、寫拼音、讀課文。而是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成長和個性化發展為首要目標,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幼兒的學習、生活和成長道路中,讓幼兒可以學習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所以,開展《弟子規》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正是創建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培養幼兒傳統文化傳承能力的最佳方式。
不僅如此,《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創作的三言韻文,曾經更是清代重要的開蒙教材。幼兒園通過開展《弟子規》經典誦讀活動,讓幼兒明白在幼兒園和生活中都要遵守規章紀律,行動要有章法,說話要有考量。以此來培養幼兒的行為規范意識和良好的道德理念與個人品格,幼兒的一生都將受益匪淺。
最后,在幼兒園開展的經典誦讀教育活動中,《弟子規》也能充分發揮出啟蒙的作用,啟迪幼兒的智慧,鍛煉幼兒的識字能力、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寓教于樂的歡快氛圍中讓幼兒愛上這種誦讀的學習方式,激發幼兒不斷學習與探索的興趣,為幼兒今后長久的學習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所以,幼兒園開展《弟子規》經典誦讀教育活動十分重要。
2.1 結合幼兒園環境建設,深入貫徹弟子規誦讀教育。幼兒園開展《弟子規》經典誦讀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幼兒的傳統文化傳承能力,更是要借助經典誦讀來完善幼兒園的環境建設,同時良好的教學環境也能夠促進幼兒更快地融入到經典誦讀的學習氛圍中來。因此,幼兒園可以結合《弟子規》的經典誦讀活動來進行幼兒園環境建設,給幼兒更好的學習玩耍體驗,也促進《弟子規》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深入貫徹。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弟子規》,在幼兒園特定的區域內貼上《弟子規》中相對應的句子。一來達到了幼兒園環境與《弟子規》的深度融合,二來也可以借助這些字條提醒幼兒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培養幼兒的行為規范意識。比如在幼兒園的衣帽間貼上“冠必正,紐必結”;在午睡間幼兒的小床上都貼上“襪與履,俱緊切”;在衛生間貼上“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讓《弟子規》與幼兒園日常教育深度融合,又能在幼兒教師看不到的地方提醒幼兒規范自己的言行,大大提升了幼兒園的教育質量。
2.2 通過趣味游戲教學法,激發幼兒的誦讀學習興趣。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放到幼兒園的《弟子規》經典誦讀教育活動中也同樣適用。幼兒教師需要將《弟子規》和幼兒喜愛的趣味游戲教學法相互結合,設計出既能夠激發幼兒經典誦讀學習興趣,又能夠發揮出《弟子規》開蒙啟智作用的教學方法,讓幼兒感到誦讀《弟子規》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將《弟子規》改變成幼兒十分喜愛的兒歌,搭配上簡單的旋律來讓幼兒吟唱,這樣就可以改善傳統經典誦讀教育中容易讓幼兒感到枯燥無聊的問題,從而激發幼兒的《弟子規》誦讀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幼兒教師還以根據《弟子規》兒歌進行編舞,讓幼兒邊唱邊跳,增添趣味性;與幼兒互相對唱,一問一答加深幼兒的記憶。
2.3 結合現代化教學方式,展現經典誦讀的無窮魅力。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情況也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幼兒園在開展《弟子規》經典誦讀活動的同時,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種種優勢,拓展教育范圍,打破幼兒園課堂空間的局限性,豐富幼兒教師的經典誦讀教學手法,進一步突顯經典誦讀的無窮魅力。
例如:在《弟子規》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小故事,這些小故事相較于文字而言更極具有趣味性,幼兒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來為幼兒還原這些歷史小故事。比如“融四歲,能讓梨”這一句中包含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中包含了“孟宗哭竹”的故事;“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中包含了“黃香溫席”的故事;“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中包含了“孫元覺勸父”的故事;“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中包含了漢文帝侍奉母親的故事。
2.4 突顯家園合作有效性,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我們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幼兒園在開展《弟子規》經典誦讀教育活動時,也不能忘記家庭教育對幼兒學習成長起到的影響,堅持采用“家園合作”的教育方式,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的學習成長和各項能力的綜合培養中來,幫助家長構建有利于幼兒成長的良好家庭環境,開展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布置每天的經典誦讀家庭任務,幼兒在幼兒園中學習了《弟子規》的哪些內容,那么幼兒家長在每天的早晚時間,也要協助幼兒一起溫習,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讓《弟子規》深入滲透到幼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在每天的早晚經典誦讀時間中,家長也可以與自己的孩子進行親密接觸,彌補現代社會家長和孩子間相處時間的缺失,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2.5 聯系上幼兒實際生活,提升經典誦讀學習實用性。幼兒園開展《弟子規》經典誦讀活動,主要目的還是要規范幼兒的行為舉止,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那么幼兒教師在誦讀活動中就要與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緊密聯系,讓《弟子規》不再是一本書,而是在幼兒日常生活中能夠時時起到約束、警醒作用的“警報器”,擺脫傳統幼兒園教育“紙上談兵”的困境,提升經典誦讀教育的實用性,同時鍛煉幼兒對《弟子規》的誦讀理解能力。
例如:《弟子規》中有一句“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在誦讀這句時,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平時生活中偶爾會從別人那里隨意“拿走”某些東西的行為,要教導幼兒在面對不屬于自己但十分美麗的事物時,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自己只能欣賞。未經過主人的同意便把東西拿走的行為叫做偷,是一種違法犯罪的惡劣行為。同樣的,在面對美麗的鮮花、嘰嘰喳喳的小鳥時,我們也不能因為一己私欲就隨意攀折花朵、捕捉小鳥。
2.6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促進幼兒的綜合素養發展。古人說“紙上學來終覺淺”,是指知識和技能如果只是通過讀書來學習而不進行實踐操作,就永遠也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幼兒教師在開展《弟子規》經典誦讀教育的時候,可以結合誦讀的內容來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讓幼兒可以活學活用,靈活運用從《弟子規》中學來的知識和道理,保障幼兒在實際生活中能夠規范自己的言行,同時促進幼兒的綜合素養全面發展。
例如:在誦讀“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這一句時,幼兒教師請幼兒來模擬這一場景,吃飯時扮演爺爺的幼兒要先坐在飯桌上,吃飯時也要等長輩動筷子晚輩才可以吃。“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同樣是由幼兒來扮演這一場景,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可以坐著,長輩坐下之后請晚輩坐下,晚輩才能坐。
《弟子規》雖然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但由于歷史久遠且現代社會思想習慣的改變,其中有些內容不一定適應現代社會。幼兒教師在誦讀過程中也要斟酌考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更好的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另外,幼兒教師要注重《弟子規》經典誦讀活動的靈活多變,不要一味的按照原定計劃來開展,隨著幼兒對經典誦讀的表現及時調整,才能充分發揮出《弟子規》經典誦讀的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在人心日漸浮躁、競爭愈發激烈的現代社會中,通過經典誦讀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規范意識和道德理念,這不僅僅可以幫助幼兒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解決許多的阻礙,更是為我國未來社會公民素質提升和建設發展儲備優秀人才的最佳途徑。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弟子規》符合幼兒學習能力、朗朗上口易讀易背的特點,通過規律性的經典誦讀活動來拉近幼兒與《弟子規》之間的距離,養成幼兒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培養幼兒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保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未來社會中、世界中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