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琴
(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港城幼教中心新城幼兒園 江蘇 太倉 215400)
教育質量是幼兒園一切工作的起點,也是園所業務工作的回歸點。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深入,如何科學有效的管理幼兒園的業務工作,使其既能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又能符合園所教師的需求,也是我們在工作中始終努力的方向。我在實踐中,嘗試運用了思-學—變的管理理念對園所環境進行調整,讓老師參與到業務管理中,不斷提升幼兒園業務工作的質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由此可見,環境是課程游戲化改革中的必然。在業務管理中要去變,我們必須讓思在前面,從幼兒園的實際思考,從幼兒的需要出發,從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在變中“知變”。
我園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戶外活動場地比較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充分改造,讓環境發揮最大的利用率和價值,更好地支持幼兒戶外探索的需要成了我們迫切要“變”的地方;在課程游戲化理念下如何去調整專用教室和教室內環境,讓其既能改變原有的集體化、桌面化環境布置,又能讓孩子們有個別探索和小組合作的可能。業務工作思在前,因此在調整前,我們在教師層面開展了一次“我的幼兒園”調查及“SWOT”分析,并借助思維導圖的模式,讓教師參與到幼兒園的管理、規劃中,以思來促變。
俗語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孩子們的經驗和知識總在不斷的增長,因此對于老師的“這桶水”,我們就需要讓其成為“活水”,源源不斷的注入。幼兒園工作規程在對教師管理方面也指出“教師要參加業務學習和教育教育研究活動”,由此可見,學習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途徑。在思之后,如何幫助老師去學習,提升環境改造的能力,讓思、學、變整合,讓變成為有意義的變,在我們的環境改造實踐中,我們選擇了兩個有效的策略去支持。
2.1 多形式閱讀,幫助教師做會讀書的老師。
(1)推薦閱讀。首先以園部為單位,為全體教師提供學期必讀書單,幫助每個教師提升理念,正視自己的兒童觀,教育觀;接著以年級組為單位,由老師們推薦更多的書單,內容可以涉及藝術、空間布局等非專業書籍,讓教師樂享閱讀。
(2)行政導讀。為了幫助教師在思考中讀書學習,每周定期組織行政導讀活動《孩子眼前一面墻》《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行政通過美篇的形式、集體閱讀的形式,和老師一起來“聊”閱讀,進而對書中的內容、問題與實際的環境調整工作進行思維的碰撞,讓學而有用,學以致用。
(3)團隊分層閱讀。在幼兒園層面,設立1-3年新教師、40周歲以下教師、40周歲以上的教師三個不同的書讀社團,提供適宜的書單和閱讀內容,并形成相對完備的讀書制度和豐富多樣的閱讀形式,讓老師們享受閱讀。例如對1-3年的老師,更多的是推薦一些環境改造、課程改造的推文以及實用性的工作手冊,讓其讀懂環境對于幼兒發展的意義,進而指導自己的實踐;每個周末定期開展一次小組式的自由讀書交流,或者自己關于推文閱讀的感悟,讓閱讀成為工作之余的一種享受,閱讀伴隨專業成長。每學期末鼓勵教師們參與中心學習案例分享活動和讀書交流活動,讓書香校園浸潤閱讀文化,幫助教師按需學習,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2.2 分層培訓,幫助教師按需富有個性的成長。教師的梯隊式發展也需要梯隊式的提供學習機會,因此在業務管理中我們要學會關注每個年齡段教師的發展需要,提供分層的培訓學習機會。對于各類組長,要給予充分的提升性學習機會,注重業務能力的發展,讓其對環境改造這項業務工作有更深層次的規劃與理解;對于青年教師,要用好青年工作室活動和各類青年教師培訓活動,開展一些實踐性的活動,幫助其快速學習成長,提升改造能力。對于新教師,可以從環境觀摩展示、案例分享等方面開展培訓和學習活動,努力幫助他們的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使用工作的需要。分層培訓有利用教師按需學習,個性發展,也能讓優質教育學習資源發揮最大化效益,促進各年齡段教師的成長。
2.3 管理中的變——實踐。幼兒園的業務工作,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實踐上。因此為了更好的做好業務管理中的思、學、變,我們以問題為導向,借助三個研修平臺,不斷在實踐中推進變。
(1)班級環境的變。
①變自然角環境——孩子們喜歡的自然角。自然角是幼兒了解認識自然的窗口,是幼兒探索、觀察動植物的有利場所。為了更好的讓幼兒參與到自然角的管理之中,成為自然角的主人,讓自然角真正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幼兒園借助園本研修平臺、青年教師研修平臺,開展了系列主題研修活動。首先借助園本研修的平臺,全體教師就自然角開展了研討,分享自己的理論學習內容,也分享了一些培訓的優秀經驗;然后班級教師和孩子、家長一起開展了新的調查,從幼兒經驗和班級幼兒的興趣出發,確定了自己班級的種植方案并在班級里由孩子開始了實踐活動;全體青年教師還借助工作室活動時間,進行了多次觀摩研討,交流了自己在自然角的觀察學習故事,并對自然角創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觀賞類的植物應根據季節特點做相應調整;自然角觀察記錄的方式可以更多樣化一些,讓幼兒與自然角真正互動起來;中、大班的自然角應該有一些比較、測量的工具。通過學習、實踐、研討、反思、再調整的過程,自然角的環境創設在不斷的調整中慢慢回歸幼兒,老師也獲得了一些新的發現與自我的發展。自然角的環境也能逐步去滿足了孩子們探索自然的需要,真正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自主管理意識的提升。通過實踐中的變,自然角變成了有孩子們故事的地方,也變成了有質量的環境。
②游戲環境的變。角色游戲環境的調整。借助教研組研修平臺,我們從發現的問題出發,第一次我們去除了走廊里布置好的游戲區,改成了材料架,給孩子完全的自主。但是隨著游戲的深入,新的問題又來了:樓梯的安全成了隱患。借助教研組的觀摩活動,我們在觀察孩子的游戲之后進行了調整:在走廊邊增加了一排貨架,上面擺放了很多的分類材料,孩子們可以根據游戲需要進行取放;把走廊里隔成一些小區域,定場所不定主題,在保證了幼兒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更多的自主。
學習性區域活動的調整。老師們在前期思考和學習的基礎上,把班級的語言區改成了讀寫區,為兒童提供了成為有效的說話者、傾聽者、閱讀者和寫作者所需技能的學習機會。老師們通過教研組、備課組內的研討——調整,觀摩——再調整,通過思、學、變,把原先的一個純桌面看書區域,改成了一個安靜的小角落,成為了孩子們喜歡去坐一坐、說一說、玩一玩、畫一畫的地方。老師們還根據不同的年齡特征,增加了很多的輔助材料。例如大班增加了新聞播報、自制圖書,中班增加了閱讀故事表演,小班增加了故事盒子,試聽故事設備,不斷豐富著游戲的內容。當然我們也感受到了試聽設備的有效,也希望以后可以有機會在班級里進行投放。
③主題環境的變——互動性主題墻面。主題墻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創設和利用并有效的發揮主題墻的教育價值,充分發揮每一位幼兒的主動性成為了我們思變的要點。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推進,“有趣”、“游戲化”,成為了我們“變”的關注點。墻飾作為主題活動的游戲,在玩中達成主題目標;墻飾與廢舊材料、班級特色材料的結合,即是幼兒的玩具,又是特色的布置。墻飾與自由活動的融合,豐富了孩子們的游戲材料,有效節約了空間。
(2)幼兒園大環境的變。
①專用教室的變——符合小組學習式的空間創設。我們主要借助教研組和園本研修的平臺,結合孩子在活動中的一些現狀進行了調整。對于專用教室,首先是做“清零”然后重新開始排列組合。例如閱覽室,把一個語言專用室分成了若干個區域:繪本區、雜志區、修補區、書寫區,在繪本區又按照類別進行了相應的標記。其他專室,也和孩子進行了研討分區。經過這樣的調整,孩子們之間分而不分,又相對有了自己的活動和游戲空間,以往吵鬧、跑動的現象少了,孩子們也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建構和探索,游戲的質量、閱讀的質量都得到了提升,環境變帶來的是業務工作的改變。老師不再是等著行政的提示,而是可以主動在學習、思考中去探索實踐。
②大廳、走廊、過道環境的變。幼兒園的走廊環境也是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在大力倡導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我園結合“思”和“學”也開始重新規劃,先做減法,再做加法,不斷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價值,讓整個環境變起來。把之前陳舊的和孩子生活比較遙遠的一些作品去除,把裝飾性的材料移開,和孩子一起,結合他們最近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把相應的幼兒作品,活動軌跡布置在環境中,延續孩子們的經驗,讓課程真正走近孩子。例如:幼兒園里的果樹、枇杷義賣節等。我們努力讓變而再變,讓“變”更好地支撐了幼兒園業務工作質量的提升。
思、學、變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思而有學,學而有思,思而求變……業務管理中的任何一個調整,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開展。管理者需要不斷在學習和經歷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謀行動改變,支持業務管理工作的有序、有質量開展,最終促進教師、幼兒、園所三位一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