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怡
(上海市嘉定區普通小學 上海 嘉定 201899)
隨著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推進,小學生數學的學習應該是現實的、有趣的、多樣化的。體驗式學習應該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不斷以“動”輔“靜”,在學習活動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思考,使思維不斷得到內化、拓展,形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寶劍。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學生的數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數學學習要借助生活經驗,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應該源于生活經驗。但是,基于生活經驗的數學直覺不一定都準確,所以需要體驗式學習,讓學生深入思考,賦予數學課堂生命的溫度與生長力。
例如在不等式教學中,教師首先出示了小朋友玩蹺蹺板的圖片,創設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玩蹺蹺板活動經驗。進而教師介紹體驗式學習的應用器材——數字天平。綜合考慮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基礎,學生不太容易提出完整的數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提問:“如何讓數字天平保持平衡?兩塊重量卡怎么放?”。當學生形成“左右兩邊的數字要相等,天平才能保持平衡”的猜想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操作。教師讓學生探究“如果左邊的重量卡放在‘6’上,右邊2片怎么放?”的三片重量卡問題。如果在常規數學課堂上,學生在認識等式后,就只借助紙和筆空想6=( )+( )呢?低段學生沒有充足的數學知識基礎和高認知力,部分學生遇到這種難題時可能會馬上放棄、糊弄了事或求助老師給出最終答案。這樣的難題在數學體驗式學習上成為了學生體驗探究的對象,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積極嘗試,在體驗式學習中找到最終答案,而且學生的收獲會更多。比如,學會獨立思考數學問題;理解了等式成立的算理;積累了等式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等等。學生通過探索,對具體例子討論交流,為今后學習乘除法、乘加及進位加法積累數學互動經驗。
綜上所述,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涉及到等式性質學習,為學生學習簡易方程作鋪墊。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挖掘了高段教材中利用天平學習簡單方程的數學知識,選取能被低段學生理解的內容,創造性地借助數字天平以體驗式學習的形式探究等式性質。學生被對體驗學習過程中應用的器材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經歷多次操作讓數字天平平衡的情況,學會用算式表述體驗式學習結果,體驗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結果的過程,通過組內交流、師生交流、組間交流多種形式,學生理解和掌握等號的意義。學生是在有指導下的再創造,是有范圍的再發現,是借助直觀、形象的體驗式學習達到理解數學知識的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內容的特征體驗式學習,發展學生個性化表達能力包括在概念教學中重視個性化表達概念本質;在計算教學中聚焦個性化表達數學算理;在應用題教學中著重個性化表達思考過程以及在幾何形體教學中注重個性化表達圖形特征。限于篇幅本文對在應用題教學中著重個性化表達思考過程進行研究。
例如在概率統計教學中,教師對于應用題的講解是在創設情境供學生表述猜測,給予充足的時間進行交流分析,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確體驗學習方向、明晰猜想。學生基于自己的獨立思考完成體驗式學習猜測,學生對體驗式學習內容進行設計,教師對體驗式學習過程進行把握和引導,向學生滲透統計概率的數學思想。為了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體驗式學習,教師設計了體驗式學習內容來引導學生自主開展體驗式學習。學生被體驗本身的趣味性和任務驅動性所吸引,主動參與到數學體驗中去,學生對操作產生的體驗現象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猜想和驗證,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并填好學習表,產生基于自身的數學發現。學生在多次的統計活動中體驗、感受數據的科學性。
在教師點撥下,學生觀察體驗式學習結果,尋找數據之間的規律,進而猜測。教師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分析,并適時對討論內容和疑問進行解答,讓每個學生都有基于個體活動思考獲得的發現。這樣的活動交流,揭示了數學直覺觀察背后所隱藏的數學本質內容,這為學生從動作直覺思維上升到表象思維再提升到抽象恩維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統計與概率知識的體會和認識,也掌握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更是培養了驗證猜想的科學意識。運用體驗統計得出概率來解決面積問題(用統計得到概率,從而推理出圖形的面積之比)。
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變學生“被動聽”為“主動做”,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有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加深學生對數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個性化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力,讓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