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軍
(河北省遷安市夏官營鎮洪莊中心完全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9)
科學課是小學階段的必修課,它承載著培養小學生擁有科學探究品質的大任。科學課改在深入推進中,這對科學本真教學目標做出了很詳細的解釋,我們要善于運用教學具輔助課堂教學,引導小學生動手實踐,使其養成科學的認知習慣,保持學習的自覺性,并能做到把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身邊的生活之中去。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有些小學科學教師對教具存在一定的誤區,片面的理解教具的作用,把教具發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研究,沒有正確輔導學生,這樣收不到很好的效果。還有的教師認為教具的作用不大,不如教師口述有意義,在課堂上使教具流于形式。本文筆者從下面的四個角度上客觀論述教具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為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果提出可參考性建議。
小學科學中有些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小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有限,難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實驗室已有的教具進行操作、演示,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接受重難點。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人體的組成》這一課時,小學生只能從輪廓上感知人體的各大組成,但是人體內部具體有哪些器官就無從知曉了。此時,科學教師可以出示人體結構模型,給學生講授各個器官的名稱、位置、特點和功能,并讓小學生在自己身上找到它們的位置。接下來科學教師再將人體結構模型進行分解,讓小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將各個器官安裝回原處,收到最佳學習效果。通過這種立體可拆解的教具,可以讓小學生對人體的內部器官有更深刻的認識,更好的學習內臟的相關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鍛煉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實驗教具來輔助教學,而實驗室的教具資源是有限的,科學教師和小學生就可以自制教具來彌補教具不足的問題。自制教具基本都可以讓學生結合老師的提示自主制作,對于復雜性強多功能的教具可由教師或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完成,在制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力,使小學生更加易于接受。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讓小水輪轉起來》這一課時,科學教師引導小學生用家里廢棄的飲料瓶制作小水輪和水槽,準備針頭處粗細不同的兩個注射器當作滴水器,先讓小學生用不同的注射器從相同的高度沖擊小水輪,再讓小學生用同一個注射器從不同高度沖擊小水輪。從而得出結論:水具有一定的能量,水流位置越高,富有的能量越多,這樣會使小水輪轉得快。通過自制教具實現了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讓小學生享受變廢為寶的樂趣,給小學生更多的探究機會。
隨著網絡科技向教育上的延伸,使教具的制作不在局限于常規材料,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完成。通過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傳遞科學知識,更生動、形象,更科學性、準確性也更高。科學教師善于要從聽覺和視覺上激發小學生的興趣,使深奧的科學知識更加易于接受,增強科學學習的信心。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火山》這一課時,結合火山形成的具體原因,火山的形成過程學生根本看不到,而且火山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較遠等因素。科學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火山噴發時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火山噴發時的情景,使學生有種親身體驗的感受。然后,教師再利用網絡技術制作3D動畫來模擬演示火山的形成過程。小學生觀看的非常仔細和認真,感受到科學課的樂趣,更加積極地配合教師完成學習任務。
科學課程具有很大的科學性和專業特點。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教具點評及制作評比等活動,給小學生提供自我價值體現的機會,培養小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發展。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磁的應用》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們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做出了一個個有價值、易操作的教具作品。有的小學生利用磁鐵能隔物吸鐵的性質做出會跳舞的唐老鴨,有的小學生利用磁鐵同極相斥的性質做出會跳高的米老鼠,還有的小學生利用廢紙殼和舊玩具車做出了磁懸浮列車的模型等。接下來,科學教師從教育性、實用性、科學性、趣味性對學生的教具做出合理的評價,指出學生作品的長處和不足,讓小學生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實現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總之,教具能為有效開展小學科學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不僅能夠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形成高效的科學課堂,使復雜難懂的科學課程容易理解和拓展。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結合課程實際,科學、合理的使用教具,讓學生成為科學知識的拓荒者,使我們的學生更加自信、更努力地去參加科學課堂活動,全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