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超然
(西南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 重慶 北碚 400700)
我國的《普通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簡稱“新課標”)[1]中明確規定了高中數學課程對學生知識、技能和素養的要求,簡稱為“四基四能”和“六大素養”,以及對高中生的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日本改革后的《高中數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平成30年)》(簡稱“要領”)[2]規定了對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強調數學態度的培養。
1.1 對數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的差異。日本課程要求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與“思維力,判斷力,表達力”對應我國要求掌握的“四基四能”,它們都強調對數學知識與思想的學習,提高數學的使用能力,并且對事件數學化、從數學的角度去處理解決問題。日本課程目標強調數學的系統化以及對事件的數學化,通過理解數學的基本原理與規律,來掌握使用數學技能,學會運用數學去思考、判斷和表達;而中國的數學課程更具有學科性,對于學科素質和能力剖析得更為透徹。日本高中數學課程目標在基礎知識與能力方面提法與我國相似,它們都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但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
1.2 對數學態度的差異。我國的數學課程目標重視對于學生數學態度的培養,致力于通過能力和知識點培養,將數學素養轉化為學生的個性品質當中去,強調通過學習數學形成正確的數學態度。日本對數學態度的培養更注重于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理解和創造性的應用,通過運用數學的過程去加深對數學的理解,能夠欣賞數學,感悟數學之美,體會數學運用的益處[3]。
我國課程結構設計是依據高中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促進他們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表現為必修與選修相結合。日本對數學課程結構設計時,考慮到了中小學知識的相互聯系以及學生的自身發展,對課程內容按照難度和知識點進行精準選擇,表現為核心課程與選擇課程的形式。
中日兩國的數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知識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兩國的課程目標與社會環境不同,導致兩國的課程結構差異也很明顯。
2.1 課程結構設計差異。在課程結構方面,中國數學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是高中畢業學業水平考試的內容要求,必修課程與選擇性必修課程都是高考的內容要求;而選修課程為學生確定發展方向提供引導,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這樣的課程結構體現了課程的基礎性、選擇性和發展性。日本高中數學中“數學I”是必修內容,通過數學I就能完成高中數學課程,對于高中結束繼續升學的學生來說,還需要繼續學習“數學II”、“數學III”,它們涵蓋了高中數學課程的所有內容。而“數學A”,“數學B”和“數學C”是學生的特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根據學分數等選擇內容。
2.2 課程內容處理差異。在課程內容方面,我國的數學課程保留了傳統的代數、幾何、三角等基礎知識體系,但在課程內容新加入了數學建模與數學探究活動,強調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和數學實踐能力,選修科目內容根據學生升學專業進行分類,使學生能夠準確地選擇課程;日本的數學課程沒有按照傳統的代數、幾何體系,而是對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各部分相互配合,例如數學I中的二次函數、數據分析、圖形和計量等內容的設置,它符合課程目標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目的在于使學生對數學形成全面的認識,獲得高中數學要求的基本知識,能夠在社會生活所需的數學素養,而選修課又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特長。
我國的“新課改”背景與日本的新“要領”改革背景較為相似,對兩國的數學課程標準特點進行國際比較研究,能夠體現出兩國高中數學課程各自的優勢,對我國高中數學課程的改革和發展有所啟示。
3.1 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數學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數學應用也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學生應該具備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數學教育轉向公民的素質教育,讓他們將數學轉化為工具,學以致用,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2 重視對課程內容的精選。高中的數學課程不但要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素養,還需要根據時代社會的需要,提升他們數學技能,讓課程內容能夠滿足他們今后的社會工作和學習的需要。我國課程內容的專題過多,應該精選課程內容,刪減過于復雜或是應用性低的內容,使高中課程內容擺脫高考的控制,更加符合當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