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萍
(新疆阿圖什市第一小學 新疆 阿圖什 845350)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數學課堂伊始,將新課程導入其中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課程導入可以承上啟下的教學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課堂中。教師在課程導入時,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通過不同的導入方式,自然巧妙的吸引學生對數學課堂的注意力,從而有效的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新知識的學習過程,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因此,教師在導入新教學內容時,可以為學生設置懸念,構建質疑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授學生“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以在黑板上寫出“321”,讓學生思考是否可以被3整除,經過學生的計算,給出答案,可以被3整除。此時,教師可以提出進一步的質疑,可以有方法不通過計算,只要看一眼數字,就能知道是夠可以被3整除,問學生是否相信,此時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被充分的調動起來,迫切的希望學習新的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本身具有邏輯性與復雜性,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很多新學的數學知識與都與之前掌握的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導入新的教學內容的,從而構建學習新知識的橋梁,如此一來,可以有效的降低對新知識的理解難度,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教師在講授“年、月、日”相關內容時,可以為學生創造相關的教學情境,向學生拋出問題:大家都過了幾次生日,為什么有一個8歲的小朋友只過了兩次生日,通過這樣的問題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與探究的欲望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能夠對學生形成一定的心理暗示,讓學生努力的學好數學課程給老師以回饋。而在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時,教師也會對學生更加關注,從而形成良性的教學循環。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及時給予學生關注,教師的一個肯定目光、一個鼓勵的微笑,都能夠對處于敏感成長階段的小學生最好的鼓勵,促使他們積極的完成前置性作業[1]。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重視教育的時效性與應用性。因此,教學數學教師在課程導入的時候,要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將實際教學作為重點內容,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數學知識,并靈活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為此,教師可以將故事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數學知識。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教師在講授《觀察物體(一)》內容的時候,可以為學生講述盲人摸象的故事進行教學導入,在故事講完后,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大家各自都有不同的說法?在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后,可以得知,是因為不同人摸的大象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人摸的是象腿,有的人摸的是象鼻子,還有的人摸的是象尾巴,此時教師可以順勢將教具放到講臺上,讓坐在不同位置的學生以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正面對講臺的學生與講臺左右兩側的學生看到的教具形狀各不相同,就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出本堂課的教學主題觀察物體,從而讓學生興趣十足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2]。
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實際解決能力,教師在為學生導入新課程的時候,可以將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導入其中,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導入實例,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動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教師在講授人民幣計算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向學生布置這樣的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下,用人民幣教具到小學長那里去買東西,并根據東西的價值計算所找的零錢是否正確。其中,甲、乙兩名學生都是用5元錢買4.5元的文具用品,二者都被找回5角錢。但是兩者在判斷找零是否正確時,分析的角度有所不同,甲學生的方法是:5元是50角,4.5元是45角,應該找回50-45=5角。而乙同學的方法是:5元就可以看作是10個5角,4.5元是9個5角,因此應該找回10-9=1個5角。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掌握人民幣的換算與具體應用,在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可以收獲良好的前置性學習成效[3]。
綜上所述,數學這門科目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與邏輯性,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巧妙的運用導入方式,將學生有效的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在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興趣的同時,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