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燕玉 陸怡蕾 昆山市高新區翰林幼兒園
教師之美在于“教育無痕”“潤物無聲”,就像成尚榮先生《兒童立場》闡述的觀點一樣,把自主、自由還給鮮活的孩子們,從教師管理轉變為幼兒自主管理,只有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才能更好的認識兒童、發現兒童、引領兒童,最后發展兒童。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了小孩子,你比小孩還要小,相信在座的老師對于這首《小孩不小歌》并不陌生,這其實也是陶行知先生的話,這個觀點也和成尚榮先生的 “兒童立場”不謀而合,旨在告訴我們兒童力量的強大,他們完全有能力可以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也帶著這樣的認知回歸班級生活中,在一次室內區域活動時,一位孩子問我:“老師,我們班有紐扣嗎?我想用紐扣做我娃娃的眼睛。”我突然發現,原來孩子們對班級材料還不夠了解、不夠關注。這不正是兒童自主的一個大好機會嗎,于是我抓住這一契機,將問題拋給孩子,組織討論:怎么知道班級里都有哪些材料?孩子討論出了許多方法,簡明扼要的梳理一下就是:1.制作一份材料統計表;2.直接在區域里找一找、看一看;3.畫畫或者拍照的方法把所有材料記錄下來。幼兒通過分組嘗試發現實際存在的問題,再次討論投票,最終大家決定為每個區域制作一份材料統計表,每組制作的統計表也各不相同,有的組只有材料的圖片,并且比較散亂;有的組既有材料又有數量;幼兒組把白紙簡單的劃分區域后畫上了材料,寫下了數量。在比較、談論后孩子們決定,統計表需要簡單的折一折劃分區域,而且必須包含圖示與數量。通過整理、統計匯總、相互檢查,孩子對班級材料也更加了解,取放查找也更方便。
在了解班級材料的過程中,放手讓兒童自己想辦法,他們反復試錯、總結反思,主動習得經驗,并在不斷的觀察與討論,感受與梳理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兒童力量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大!
在“兒童立場”的思想洗禮下,我們更應給孩子充分表達自我的權利,因為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世界的感受與理解也各不相同。只有我們走近幼兒,尊重、傾聽他們的想法,才更深入的認識兒童和發現兒童。
就拿材料統計之后的事兒來說一說,班級里興起了“收集熱”,孩子每天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的收集往往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孩子在游戲中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們。我的做法是引發幼兒思考收集材料的意圖,我分享了一個孩子帶紙卷芯到美術區制作小金魚的事例后,組織幼兒討論:你會為自己的班級收集什么材料?為什么?幼兒的回答令人意外,有的說要收集秋天的果實,因為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有的說要收集各種樹葉,用來做樹葉貼畫;有的說要收集家里不要用的東西,可能娃娃家的時候會用到。
無論是區域材料的自主統計還是材料的自主收集,兒童都站在了我的前方,他們商議解決,我只負責輔助引導,現在我要來說一說孩子們主導的材料管理與收納了。隨著材料收集的深入,有的物品進入了區域、角色和戶外游戲中,而暫時沒有指向性的材料越積越多,孩子提議放在一個固定的筐里,給它取名 “小倉庫”,并可以隨需隨用,但后來他們發現在筐里找東西實在不太方便,那該怎么做呢?孩子們自己說了算,而我只是被“派到兒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孩子們參觀食堂倉庫,了解了五常法在材料整理中的便捷;參觀超市,了解常見的物品分類整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示范和啟發后,孩子們也想出了管理這一大筐材料的好辦法,他們按照不同類別進行分類,用統一的鐵罐做收納并畫上了相應的分類標識,“小倉庫”整齊了不少。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小的零碎總是從大的材料的縫隙掉落到儲物桶的底部,孩子們看不到也不方便取放,所以他們提出同種類別的材料是否可以按照大小再分一分。行不行試過才知道,幼兒有的找來分隔整理盒,有的用紙板將儲物桶分為2-4 個空間,將同一類別的材料按照大小進行了二次分類。這一次讓材料的觀察與取放更便捷。
有了“小倉庫”的成功經驗,對于區域材料的管理也不能滿足之前簡單的統計表了。幼兒發現了很多問題:材料的數量一直在變,怎么在表中體現?有的區域材料很多,怎么才能整理有序,定位快速呢?……班級設置的“會議桌”成為了大家商量的主要陣地,只要發現問題就一同商量,區域材料統計清單也發生了變化,出了圖片和相應的數量外,他們還增加了材料位置、剩余量、喜愛與否,需要增減等新的類目,一張小小的統計表就能滿足幼兒大大的需求。
在材料的管理過程中,他們還有很多令人驚喜的舉措,例如要求開設“主題材料桌”直觀感知材料;制作“材料使用的方法”,分享“我和材料的故事”引發更多同伴的思考;增加“材料評價表”,優化材料的使用;同時我們還發起“整理小能手養成記”的小打卡活動,旨在把幼兒園自主探究嘗試出來的好辦法推廣到家中,也希望幼兒和家長在家互動中的好方法可以進一步優化班級材料管理。真正做到家園合作,互通有無,共同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主觀察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經驗的學習與領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次次的嘗試中,他們的點數能力、繪畫表征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分類歸類等能力都有練習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