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敏 林琳 哈爾濱金融學院
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個體網絡借貸即P2P 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從而明確了P2P 網絡借貸平臺僅提供媒介服務的基本屬性。
從P2P 網絡借貸平臺的運行模式和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在網絡借貸中具有以下特征:
(1)借貸門檻低。投資人和借款人只需要在P2P 網絡借貸平臺中注冊、填寫資料、登記自己的真實信息,就可以參與到P2P網絡借貸之中。P2P 網絡借貸的模式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網絡借貸。
(2)交易成本低。網絡借貸平臺相比與傳統的金融借貸機構節省了營業費用和管理成本,且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借貸雙方的信用和資金狀況一目了然,信息收集事件大大縮短,降低了時間成本。
(3)提高了社會閑散資金配置的效率。P2P 網貸起源于小額貸款,每筆貸款金額較小,借款人多,平臺為擁有較小資金量的投資人、小微、創新型企業提供了參與網絡借貸的機會。
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統計,截至2019 年12 月,我國P2P 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累計達6608 家(含問題平臺)。根據搜狐網的數據統計,截至2019 年底,P2P 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約為90000 億元。然而,隨著平臺的快速發展的同時,P2P 網絡借貸平臺的問題也頻頻出現,網貸天眼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3 月,問題平臺累計5799 家,全國平臺停業及問題平臺的原因占比中,平臺失聯占到了52.32%。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借貸模式,P2P網絡借貸平臺在中國呈現爆發式增長,然而從平臺的發展情況看,P2P 網絡借貸行業亂象頻發,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從平臺存在問題與風險著眼,我們能分析風險背后存在的原因。
(1)我國在P2P 網貸行業的相關立法層次較低。相關立法基本均是銀監會和央行等部分頒布的法律規范,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關于消費公司的地方性法規。P2P 網貸行業涉及的法律關系及政府部門關系眾多,完全靠部門立法和部門監管是遠遠不夠的,銀監會或地方政府如何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能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設立行業規范都不得而知。《網貸辦法》雖然對P2P 網絡借貸平臺劃定了13條紅線。但是《網貸辦法》主要集中采取事中事后的負面清單的監管方式,對事前監管仍未涉及,P2P 網貸平臺仍然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平臺借貸風險仍然上演。
(2)我國在P2P 網貸行業方面的立法薄弱,沒有與其配套的系統性的法律規范。例如,對于線上非法集資、反洗錢犯罪等犯罪行為主要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消費者的保護依據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P2P 網貸行業將互聯網技術和消費金融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新型的金融借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交易方式,原有的傳統法律法規對P2P 網絡借貸行業的表述分散,很難適用,不法分子利用平臺洗錢、集資詐騙的情況頻頻發生,政策法律的不完善導致是導致P2P網貸行業魚龍混雜的一個重要原因。
P2P 網貸行業的消費者在互聯網時代具有隱私權,但P2P 網貸平臺掌握了借貸雙方的個人信息、財產狀況和交易信息,若平臺保護不當,保密技術被破解,或平臺及工作人員利用客戶信息來獲取非法利益,有意出賣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客戶信息就會發生泄露、毀損和丟失的情形。由于目前平臺數量多,又沒有與P2P 網貸行業配套的法律法規,這加大了政府監管的難度,消費者的個人隱私容易受到侵害。
從立法角度而言,P2P 網貸作為新型的金融借貸行業,立法不完善的問題是現實存在的,缺乏完善的法律規范,P2P 網貸行業發展困難,所以P2P 網貸平臺的法治化要先從完善立法入手。
首先,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如《網貸辦法》對事前監管未涉及,缺乏有效的行業準入制度,P2P 網貸行業的風險依舊高發。現有的法律法規對進入P2P 網貸行業沒有最低注冊資本及最低繳納出資資本的相關要求,也沒有對從業的管理和工作人員有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方面的要求,造成P2P 網貸行業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的局面,更有不法分子趁機利用此缺點,在P2P網貸平臺中進行集資詐騙等違法行為。因此,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的行業準入標準,保護行業的正常秩序及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其次,針對P2P 網貸行業立法層次低的問題,需要提高行業立法層次。上文提到立法層次低會出現有法不用法的局面,因此,本文認為應該出臺全國性、與P2P 網貸行業配套的系統性的法律法規以提升行業的立法層次,避免出現管理P2P 網貸平臺不到位,有法不依,無法可依的情況。政府目前對于P2P 網貸行業的相關立法并不完善,市場監管環境較為寬松,但任由P2P 網貸行業野蠻生長是不可取的,只有對網貸行業進行有秩序、有目的的監管,P2P 網貸行業才能穩健發展。
首先,消費者在P2P 網貸平臺中填入自己的個人信息,一旦平臺出現漏泄、出賣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情況,消費者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就會遭到侵害,平臺應當明確公共信息和個人隱私的范疇,對個人隱私信息要強化權限,低權限的人無權瀏覽;平臺應當加強網站的安全以保護客戶信息安全;平臺制定和執行可操作的信息保密管理制度,與平臺工作人員簽訂保密協議;P2P 網貸平臺一旦出現了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情況,消費者有獲得平臺賠償的權利。
其次P2P 網貸平臺的信息中介屬性說明了投資人的投資風險由自己承擔,平臺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旦借款人違約不還本付息,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護,因此,平臺應積極行使義務,通過電話、上門催收、發律師函和對借款人提起訴訟的方式來合法催收借款人的債務,還可以將欠款人上報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若平臺出現了資金問題、跑路和詐騙的情況,消費者的利益無從得到保護。因此要對平臺進行市場準入的資格審查,市場監管部門也應積極行使監督和管理的職能。此外,我國在面對P2P 網貸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缺乏專業的機構進行監管,平臺運營過程中遇到的投訴問題也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政府應當設立P2P 網貸行業糾紛線上解決制度。
P2P 網貸對促進社會資金需求、惠普金融和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其穩健發展同樣會給互聯網消費金融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在P2P 網貸平臺的發展中,法律風險問題頻發,于是法律如何為P2P 網貸行業的穩健發展添一把火,我們如何推動P2P網貸行業法治化成為P2P 網貸行業的重要疑問之一。本文深入分析P2P 網貸平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理論給出相應的對策,提出適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環境的法制建議,以期為惠普金融的發展提供有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