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縣級機關幼兒園 王 莉
幼兒園數學區域游戲能激發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引發幼兒發現和探索的行為。而數學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可謂舉足輕重,它決定著幼兒在數學區域的活動是自主游戲還是機械學習。巧妙隱藏數學領域目標、與主題活動和各區域相互融合并不斷變化的游戲材料,更能凸顯材料的針對性、開放性、趣味性、層次性,從而引發幼兒自主探索,促使他們獲得不同水平上富有個性的發展。
數學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應以促進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為目標,切忌“想到一出是一出”或盲目跟風。在投放材料前,教師要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數學領域的目標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要了解幼兒數學方面的已有經驗,以及普遍缺乏哪些方面的能力,重點以促進幼兒這些能力的發展為目的來提供相關材料,從而使投放的材料更具針對性。
比如,針對本班幼兒10 以內加減運算還不熟練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孩子們尤其喜歡棋類游戲的特點,我們在數學區投放了“小博士”行進棋——用普通的紙盒制作成“百寶箱”,里面放有若干用正方體積木制作的骰子,骰子的每面都貼有算式,游戲時兩名幼兒輪流從百寶箱中摸出骰子,扔到骰子的哪一面,就根據算式的結果在行進棋的棋盤上前進;幼兒雙方可以互相監督檢查,先到達終點的一方可以獲得一個小獎品。輕松的游戲過程巧妙地達成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的目標。
數學區游戲材料的“巧”,并不一定指制作工藝上的精巧。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老師為迎接上級領導的評估檢查,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準備非常精美的材料,但有時往往會淪為道具、擺設。其實,生活中常見的樹葉、火柴棒、撲克牌等普通之物看似尋常,實則可以藏巧于拙、匠心獨具。
比如在玩撲克牌的過程中,幼兒可以認數字、辨花色、比大小,加上傳統的“抽烏龜”“小貓釣魚”等游戲,幼兒玩起來更加興趣盎然;再如幼兒在自由擺弄火柴棒與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不斷衍生出“變數字”“拼算式”“圖形闖關”“巧疊火柴棒”等新游戲,自然而然地體驗到數量、類別、圖形、排序等相關的數學概念。這些材料往往不局限于教師設定的某一種游戲,它們具有多種組合的可能性,并以其開放性幫助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探索過程中建構數學經驗。
數學區域的游戲應當與幼兒當下開展的主題活動緊密聯系,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班級數學區域的材料也應同步更新。比如在“環保小衛士”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垃圾分類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他們自制了棋類游戲“垃圾對對碰”——幼兒自己制作棋盤,并將畫好的各種垃圾封塑后放在棋盤的格子中;接著游戲雙方扔骰子決定自己的行進路線和步數;最后將垃圾撿起,投放到自制的垃圾分類盒中(見圖1)。
根據“我們在春天里”的主題活動,我們在數學區投放了“開心農場”的材料——將蔬菜圖片封塑,再加上牙簽做成立體的青菜、蘑菇等蔬菜;接著幼兒結伴游戲,輪流扔骰子,并根據骰子上的數量,在自己的“菜地”(KT板上刻有插口)里種上青菜、蘑菇……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見圖2)。

圖1.“垃圾對對碰”

圖2.“開心農場”
到了秋天,結合主題活動“豐收的季節”,各種種子成了數學區的“特邀嘉賓”——用A4紙打印出方格,封塑后兩張拼在一起做成了“對稱棋”的棋盤,既能明顯區分對弈雙方的陣營,又便于游戲材料的收拾整理;白扁豆和蠶豆則化身為棋子,幼兒以“石頭、剪刀、布”的方式決定誰先下棋,后下的一方要根據對方棋子所在的位置找對棋盤上的對稱點,方能獲勝;游戲前,幼兒還可自行商定裁判,給獲勝的一方頒獎。
小小的喜糖盒里裝一些花生米,“猜花生”的游戲就玩起來了——幼兒倆倆結伴,猜拳決定誰先來藏;藏之前先讓對方數一數一共有幾顆花生米,先猜第一只手里的,猜中得獎,如果沒猜中,就根據總數和第一只手里的種子數量再猜……數的組成、加減等運算知識不露痕跡地隱藏其中,孩子們樂此不疲、百玩不厭。再比如“彈蠶豆”“夾種子比賽”……隨著主題活動的不斷開展,數學區域的游戲材料也千變萬化、數不勝數,豐富的材料讓數學區的游戲活動風生水起。
數學區不應該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區域,除了與主題活動的融合,數學區和其他區域的相互融合常常能使游戲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們在娛樂區設置“幸運大轉盤”,幼兒在各個游戲區域中累積到相應的游戲券,就可以獲得一次轉動“幸運大轉盤”的機會;大轉盤指針所指向的獎勵內容可以根據需要變化,幫助幼兒積累計算、分類、匹配、圖形概念、空間認知等各方面的數學知識經驗。
再比如,我們在角色區“飾品店”里增加了發箍、小木夾等材料,讓幼兒通過創意DIY,自行設計出有一定規律的裝飾發箍、木夾;另外,美工區里的“工藝插花”“手鏈制作”等游戲也將數學領域“發現和體會按一定規律排列的物體比較整齊、美觀”的目標巧妙融合。
數學區是幼兒完成操作作業的區域,如果投放的材料無變化、無趣味,本身指向確定并且是唯一的,就會導致每一個幼兒操作的過程和結果是一樣的,這樣的游戲必然無人問津。比如,在進行了數學集體活動“勾畫圖形特征”后,我們在數學區投放了“勾畫圖形特征”的操作卡;經觀察,我們發現幼兒玩過一兩次后便不想再玩了;通過改進,我們將單一的操作卡改成了“智慧百寶箱”——一種裝橡皮泥的像存錢罐一樣的罐子被廢物利用后搖身一變成了“百寶箱”;“百寶箱”上貼有四組圖形的三維特征的標記組合(如“紅色的、大的、三角形”),幼兒則根據百寶箱標記的提示找全和標志匹配的四把鑰匙(卡紙制作的鑰匙上貼有和標記相匹配的圖形),經負責檢驗的幼兒檢查無誤后才能打開“百寶箱”,領到“任務卡”;“任務卡”上的任務是根據數字、圓點數量或算式結果用橡皮泥模具制作出的相應物品,完成任務者即可獲得獎品。我們還將“百寶箱”的“鑰匙”懸掛在數學區內,顏色鮮艷的“鑰匙”既美化了活動區環境,也讓幼兒不再是端坐著完成“作業式的操作”。
游戲改進后,幼兒每一次的玩法都不相同,一連串的“闖關”游戲情景使得游戲材料趣味十足,幼兒不僅從游戲中獲得了數學領域的特定經驗,還收獲了成功和快樂的體驗。
數學區游戲材料的“變”,不僅體現在游戲花樣的不斷推陳出新,也體現在同一種游戲材料的不斷升級變化,從而更能體現其層次性。比如,我們在數學區投放的“五子棋”——將棋盤設計成“三聯通”“四聯通”“五子棋”,供不同水平的幼兒自主選擇;“開心農場”的游戲玩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將游戲升級,種滿菜地的一方可以獲得一棵大蔬菜,集齊四顆蔬菜可以兌換相應獎品……游戲的升級使得原有的游戲煥發出新的生機,引發幼兒新的探索活動,再次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
總之,我們應當從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出發,創設豐富的數學區域,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并引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體驗數學的有趣和有用,從而發現數學的奧妙,獲取有益于其今后生活的新知識、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