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趁英 吳興萍 李春華 李家樹
近年來,因為社會老齡化、環境污染嚴重及不良生活習慣等緣故,癌癥不但成為當前的重要大眾健康問題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其導致的經濟負擔也正在急速增加[1]。在我國,肺癌發病率極高,是癌癥死亡的首要因素,其5年存活率僅有16.1%[2],如何預防和治療癌癥的發生發展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眾所周知,免疫紊亂普遍存在于惡性腫瘤患者,腫瘤的產生、成長等與免疫紊亂密不可分。在中醫內科學上無“肺癌”這一病名,屬于中醫“肺積”“息賁”等范疇,現亦稱為“肺癌”,中醫學認為,肺癌的病因病機為“正虛”與“癌毒”相互作用,由于肺氣虧虛,肺失肅降,母病及子,肺腎虧耗,氣血津液逆亂導致痰瘀內生,日久釀生癌毒,壅結于肺所致[3]。其中《黃帝內經》所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再次表明治療晚期肺癌“扶正”的重要性。香菇是我們日常飲食中的常見蔬菜,是擔子菌綱側耳科真菌的干燥子實體,味甘,性平、涼,入肝、胃二經,具有健胃益氣的功效,香菇多糖是從香菇子實體中獲得的活性成分,具有調理免疫力、抗腫瘤、抗病毒、抗炎等藥理活性[4,5]。從中提取的香菇多糖目前在臨床已經應用,經現代醫學研究其重要起效成分β-葡聚糖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加癌癥患者免疫力,故本研究探討香菇多糖對中央型非小細胞肺癌肺氣虧虛型患者BALF及血清IL-4、IL-12表達的影響,以期尋找中央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更好的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1月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病房新發現的C-ros原癌基因1(C-ros oncogene 1,ROS1)、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 三者皆為陰性,晚期中央型非小細胞肺癌肺氣虧虛型(經評估均不能接受手術肺切除)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1例。對照組年齡46~80 歲,平均年齡(68.11±9.31)歲;病理分型:腺鱗癌9例,腺癌 12 例,鱗癌10 例。觀察組年齡 51~75 歲,平均年齡(65.12±8.53)歲;病理分型:腺鱗癌8例,腺癌 13 例,鱗癌 10 例。對照組采用常規TP化療,觀察組采用TP +香菇多糖治療,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1 d后均留取外周血及BALF行相關指標檢測。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準許,并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第九版教材《內科學》。有臨床癥狀及放射學征象,且被懷疑為肺癌的患者先行胸部及腹部CT檢查,發現腫瘤的原發部位、縱膈淋巴結侵犯就其他部位播撒情況,必須取得組織學標本診斷可通過有創技術獲取,如支氣管鏡、胸腔鏡、淋巴結活檢等,確定非小細胞肺癌后評估是否能行手術治療,不適宜手術治療者納入該方案[6]。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009版。肺氣虧虛證:咳嗽,氣喘,聲音低微,痰多,色白而黏,胸悶氣短,腹脹納少,惡風,怕冷,倦怠乏力,面色無華,大便溏薄,小便無力,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緩。
1.3 治療方法及觀察指標所有患者治療前行纖支鏡留取病理及BALF,確診后對照組行TP化療方案:第1天將135 mg/m2紫杉醇注射液 (四川升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溶入500 ml生理鹽水(科倫制藥)中,靜脈滴注180 min;順鉑(江蘇豪森制藥,10 mg/支)總量為75 mg/m2,根據每個患者的身高、體質量計算出各自的體表面積,將總量均分至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科倫制藥)連續緩慢靜脈滴注3 d,21 d 為一個化療周期。觀察組在TP化療方案的基礎上補充注射用香菇多糖(南京綠葉思科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 1 mg /支)。將1 mg 香菇多糖溶于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科倫制藥)中靜脈滴注,每周2次,連續2周。21 d后2組患者再次行纖支鏡留BALF及外周血。外周血及BALF中IL-4、IL-12的表達用ELISA法檢測,人ELISA 試劑盒均購自美國R&D公司。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清IL-4、IL-12表達量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外周血清中IL-4、IL-12濃度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2組患者治療后血清中IL-4濃度下降,IL-12濃度提高,且觀察組濃度變化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清IL-4、IL-12表達量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BALF中IL-4、IL-12表達量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BALF中IL-4、IL-12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2組患者治療后BALF中IL-4濃度降低,IL-12濃度升高,且觀察組濃度變化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BALF中IL-4、IL-12表達量對比 (例,
2.3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與BALF 中IL-4、IL-12相關性分析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BALF與血清中IL-4、IL-12分別成正相關。見表3。

表3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與BALF 中IL-4、IL-12相關性分析
中醫學認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多屬于中醫"肺積”范疇,周仲瑛教授認為晚期肺癌病機主要與癌毒與肺臟功能失調及虛損有關。癌毒的滋生,多由于肺氣虧耗,邪氣深伏久滯,釀成癌毒所致。癌毒郁結,阻礙了氣血的正常運行,津液輸布失職則留結為痰,血脈流行不暢則停留為瘀,癌毒與痰瘀搏結,最終形成肺積[7]。肺癌晚期不單有痰熱、痰濕、血瘀等標實體現,還會有不同程度氣虛、陰虛等虛象,經常虛實混雜。癌毒損傷正氣,肺氣虧虛,宣發肅降失職,不能制約癌毒,則癌毒旺盛,更加耗傷人體正氣,且癌毒走注,隨氣血而流散全身各處,頻頻如此,最后形成毒盛正虛難以恢復之惡境[7]。誠如《素問·評熱病論》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在治療晚期肺癌的患者中我們常以補肺益氣、化痰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因而可知,我們在對于晚期肺癌的治療中,不但要重視攻邪,而且還要加強扶正的作用。筆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香菇多糖對于中央型非小細胞肺癌肺氣虧虛型患者具有明顯扶正抗癌的療效,同時其對于BALF及血清IL-4、IL-12表達具有顯著影響。
香菇屬擔子菌綱傘菌目口蘑科香菇屬,也被稱為香菇,花菇,俗稱蘑菇,是我國常見的食藥用培植真菌,傳統中醫已經對香菇的藥性及功用有相關記錄,如《醫林篡要》 中香菇“味甘、性寒”“可排毒”;《日用本草》 中香菇“益氣、不饑、治風破血”;《本經逢源》 中香菇“大益胃氣”。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我們逐漸發現香菇的藥用價值,并產出香菇多糖,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β-葡聚糖[8],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受β-葡聚糖干預刺激可增強機體免疫[9],人體獲得性免疫和天然免疫都可受β-葡聚糖調理[10]。各個免疫細胞表面的多個受體均可受β-葡聚糖調節,例如人樹突狀細胞源性C型凝集素樣受體-1 (Dendritic cell-derived C type lectin-1,Dectin-1)、補體受體3等。在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免疫細胞中都可有Dectin-1的發現,其可與β-葡聚糖相結合進一步促進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比如促進機體炎性因子釋放、激活細胞吞噬等[11]。β-葡聚糖也能夠與補體受體3結合,進而啟動補體系統,抑制腫瘤細胞的產生及成長[12]。
在人體的免疫反應中,CD4+T細胞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的細胞因子各不相同,它們被分為Th1和Th2細胞亞群。IL-12、IFN-γ及 TNF-α等因子由Th1細胞分泌,這些因子能增強免疫細胞的的活化及增殖,從而參與機體細胞免疫功能[13, 14];IL-4,IL-6等由Th2細胞分泌,這可以增加B細胞的數量并干預體液免疫[15];在健康的人體中,2種Th細胞分泌的差別細胞因子保持動態平衡,其中任何一個的改變均可導致 Th1/Th2 比值的變化,進而導致免疫穩態被打破,從而免疫相關的疾病就會發生發展,比如惡性腫瘤[16]。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當Th1/Th2 比值變小,機體處于免疫抑制,并有可能促進腫瘤的產生[17,18]。
Th1分泌的細胞因子具有提高機體免疫進而抗腫瘤的作用,也可以抑制或者減緩細胞轉化為惡性腫瘤細胞,Th1 細胞功能的變化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19]。Th1細胞可分泌IL-12,反過來,IL-12能夠增強Th1 細胞的繁殖及分泌功能,二者互相促進,可見IL-12在維持細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抗腫瘤因子[20],實驗證明[21], IL-12 能夠增強 NK 細胞的殺傷活性,且功能最強,它不僅能對 NK 細胞作用的靶細胞產生殺傷作用,而且能殺傷對 NK細胞有包被抗體的惡性腫瘤細胞。IL-4由Th2細胞分泌,其促進Th2細胞的成熟,抑制Th1細胞的產生,并促進Th1細胞向Th2細胞的遷移,從而導致 Th1/Th2 比例的失調,產生惡性循環,進而導致腫瘤組織的生長,IL-4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
本研究可見治療前BALF和外周血清中IL-4和IL-12的濃度未見顯著差異性;與治療前比,2組患者治療后BALF和外周血清IL-4濃度降低,IL-12濃度升高,且香菇多糖+TP組患者濃度變化更甚,提示中央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予以香菇多糖+TP較單純TP化療更能降低BALF和外周血清IL-4濃度,升高IL-12濃度,這同時提示香菇多糖+TP較單純TP化療方案可優化Th1/Th2比值,進而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我們同時對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BALF與血清中IL-4、IL-12相關性分析發現其均成正相關,提示BALF中IL-4、IL-12濃度變化與血清中變化同步,亦可用于肺癌診斷及治療的觀察指標。同時本研究進一步提示中藥及中藥提取物在調節患者免疫方面存在較為客觀的臨床價值,說明中西醫結合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在西醫積極抗腫瘤的同時,適時加入中醫藥干預,能調節患者免疫,達到扶正驅邪外出的目的。然而目前對香菇多糖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研究還很少,相關機制尚不明了,且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相關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