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涵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好發于直腸齒狀線至乙狀結腸交界處[1]。由于直腸癌發病位置較低,可通過直腸指診及結腸鏡確診,但因其病灶于盆腔深處,單純手術治療難以根除,術后復發率高。對于晚期直腸癌患者通過姑息化療方案可控制病情進展,但化療藥物不良作用較大,患者難以耐受。我科通過對直腸癌晚期化療患者聯合歸芍六君子湯內服,反觀其對疼痛及毒副作用等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腫瘤科病房接受化療治療的直腸癌晚期患者60例,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將研究病例通過信封法隨機分組,試驗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7~69歲,平均年齡(60.6±5.4)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60.5±5.3)歲。通過統計學軟件對2組病例的基本情況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等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納入試驗研究。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此次研究納入的病例均符合2017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頒布的《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中直腸癌的診斷標準:不同程度的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或膿血便等,排便時里急后重感,便質變細,嚴重者出現排便梗阻,侵襲膀胱、尿道等器官時可有尿路刺激征或陰道排液等表現,會陰及骶部疼痛,下肢水腫。直腸指診、直腸鏡及盆腔CT檢查明確診斷。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2018版《腫瘤中醫診療指南》中瘀毒內阻、氣血兩虧證:腹痛拒按,內有結塊,里急后重,便下膿血,面部無華、黯淡,周身倦怠,舌暗,苔少,脈細澀。
1.3 排除標準①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合并其他臟器惡性腫瘤患者;③不同意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④既往接受過肛腸手術或放化療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理化檢查,監測患者呼吸、體溫、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通過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確診,評估腫瘤分型及分期,評估患者體質狀況,根據基礎疾病對癥治療。對照組通過姑息化療方案,于化療療程第1天予鹽酸伊立替康(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76,40 mg) 180 mg/m2靜脈滴注,卡培他濱(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024,500 mg)2500 mg/m2,分2次口服,d1-14口服,21 d為一個周期。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歸芍六君子湯內服治療方案,選方:太子參15 g,黨參15 g,黃芪30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15 g,丹參20 g,山藥25 g,白術15 g,當歸15 g,法半夏15 g,白芍15 g,三棱10 g,莪術10 g,陳皮15 g,炙甘草25 g。上述方藥加水1500 ml,水煎2次濃縮去渣,取煎液300 ml,150 ml分早晚2次飯前空腹溫服。21 d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為一個周期。2組患者均完成2個周期后觀察臨床療效。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患者病灶及癥狀變化情況判定臨床療效,完全緩解:腫瘤病灶可消失至少4周;部分緩解:病灶直徑較前縮小50%以上,至少持續4周以上;穩定:患者腫瘤體積較治療前縮小,但未超過50%,持續6個月;進展:腫瘤病灶體積較治療前增加25%以上,或其他病位發現新病灶。臨床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例數/總病例數×100%。②癌性疼痛評分及癌性疲勞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進行評估,取長度為10 cm的標尺,每1 cm格子代表1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最劇烈的疼痛。以簡明疲勞量表評分評估患者癌因疲勞程度,0分為無癥狀,10分為嚴重疲勞。

經臨床治療后:2組有效率、癌性疼痛評分、癌性疲勞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經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今腫瘤疾病發病率中直腸癌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4 min可確診1例直腸癌新發患者,每9 min即有1例病患因直腸癌死亡[2,3]。目前臨床通過中醫針藥結合外科手術治療直腸癌圍手術期患者,可顯著提高機體T淋巴細胞亞群及其轉化活性,可改善患者圍化療藥物治療期機體免疫力及抵抗力,減輕藥物免疫抑制的毒副作用,對術前改善患者手術條件和術后增強免疫功能、調理消化道功能及肺內感染等均取得理想效果。
中醫學并未對直腸癌明確命名,但根據其癥狀及病因病機可將其歸屬于“腸蕈”“腸風”等范疇。《靈樞·刺節真邪》曾記載:“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認為邪氣與氣血相搏,凝聚而不得散,積聚成腸瘤之病,邪留不去,長久積聚于胃腸臟腑之末端,邪氣留于脈中而稽留循行不竭。癌毒發于內,內生五臟六腑,耗傷臟器精氣、氣血,功能衰竭。通過辨證內服歸芍六君子湯,方中太子參、黨參補氣生津,扶正祛邪[4]。黃芪、白術、茯苓可健脾和中,益氣滋陰,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茯苓可提升機體白細胞水平,增強抵抗力及免疫球蛋白活性。半夏、陳皮理氣和中,散結行痞,當歸、芍藥以養血、活血,配以三棱、莪術破血行氣,散瘀止痛,增強活血散瘀之力。黨參、白術促進T淋巴細胞功能增強,誘導吞噬細胞免疫活性,并可提升補體及溶菌酶功能[5]。三棱、莪術破血消瘀,可抑制腫瘤病灶局部新生血管對自身滋養能力,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其中氟尿嘧啶類有效成分可發揮理想的癌細胞抑制作用,降低卡培他濱等抗腫瘤藥物對腫瘤細胞的耐受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臨床治療,試驗組有效率80.00%,癌性疼痛評分(3.13±0.51)分,癌性疲勞評分(2.37±1.14)分;對照組有效率63.33%,癌性疼痛評分(6.49±1.68)分,癌性疲勞評分(4.42±1.52)分。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晚期直腸癌患者接受化療聯合歸芍六君子湯可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減輕癌性致痛及疲勞程度,增強患者抵抗力及體力,控制腫瘤病灶病情進展,扶正補虛、調和陰陽、化瘀止痛,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