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寧 胡志偉 車旭東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群以膝關節骨質增生、關節軟骨破壞或變形、關節軟骨周圍骨質增生、滑膜無菌性炎癥為特征的慢性膝關節退行性疾病,表現為關節局部的腫脹疼痛及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KOA患病人數也隨之逐年上升,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西醫治療KOA常規以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為主,該類藥物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關節疼痛及抑制炎癥反應,但無法有效延緩或阻止膝關節軟骨退變,而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容易對患者肝、腎功能造成不同程度損害或引起胃腸道損害[1]。中醫外治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方法多樣,療效確切,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越來越受到患者青睞,傳統針灸理療在治療本病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經驗。中藥定向透藥療法通過透藥儀產生的渦流動力能夠將中藥中有效成分以分子形式透過皮膚,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促進藥物吸收,產生藥效及熱效應,達到舒筋通絡、消腫止痛作用[2]。本研究采用溫針灸聯合中藥定向透藥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探討其對KOA療效及炎性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推拿康復科門診及病房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30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64.45±6.36)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3.85±0.36)年;骨關節炎(Kekkgren Lawrence)分級[3]:3級25例,4級20例,予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中男13例,女32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64.68±6.43)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3.90±0.41)年;骨關節炎(Kellgren Lawrence)分級[3]:3級26例,4級19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溫針灸聯合中藥定向透藥療法治療。2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4]及《中西醫臨床骨傷科學》[5]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②經實驗室、X線、CT等檢查確診;③患者及其家屬具有較好的臨床依從性。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標準者;②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結核、關節腫瘤;③合并嚴重實質性臟器損傷、精神疾病。嚴重心、腦、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或惡性腫瘤患者;④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⑤局部皮膚有破潰或感染者;⑥有認知及精神障礙患者;⑦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而影響觀測結果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常規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片(四川新斯頓制藥,0.24 g/片,H20051301),一天3次,每次0.48 g及塞來昔布(輝瑞制藥公司,0.2 g,J20140072),一天2次,每次0.2 g,并予溫針灸治療。溫針灸方法如下:以鶴頂、血海、犢鼻、內膝眼、陽陵泉、阿是穴為主穴,采用康年牌0.35 mm×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消毒,以針尖朝向膝關節的方向刺入內膝眼及犢鼻穴,陽陵泉直刺,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并于針柄上方點燃艾絨施灸,每次灸4~6壯,每日1次,每周5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中藥定向透藥療法治療,中藥處方選用科內協定方,取藥方煎煮后取藥液備用。采用桂林市威諾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型號WND-ZZ-2TD),患者仰臥,暴露膝關節,將提前制備好的藥液加熱至40 ℃,將專用布墊放入藥液中浸透后置于患側膝關節,然后把透藥局部活化電極片置于布墊之上,再調整至適宜參數,開機使用,每天1次,每周5次。每次 30 min。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治療前后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情況,疼痛情況采用VAS量表評估,膝關節功能情況采用WOMAC量表[6]評估;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③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療效評價標準:癥狀及體征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好轉,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存在輕微疼痛,不影響生活為有效。癥狀及體征、膝關節功能均無好轉為無效。

2.1 2組患者治療VAS評分及WOMAC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VAS評分及WOMAC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VAS評分及WOMAC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及WOMAC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75.56%,觀察組總有效率91.11%,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hs-CRP、IL-1、IL-6及TNF-α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hs-CRP、IL-1、IL-6及TNF-α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hs-CRP、IL-1、IL-6及TNF-α指標比較 (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是一種發生于膝關節的無菌性退行性疾病,表現為進行性慢性發展的關節腫痛、僵硬及功能受累,也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會出現繼發性滑膜炎。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人們認為包括年齡、遺傳、肥胖、環境、代謝及生物力學等多種因素介導了該疾病的發生及發展[7]。本病發病機理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發現,以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 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為代表的炎性因子的過度表達會加重機體免疫損傷,并促使破骨細胞分泌多種炎癥細胞因子、金屬蛋白酶等物質, 導致機體軟骨及基質、軟骨下骨的蛋白多糖高度裂解及破壞,最終破壞關節軟骨,與此同時,這些因子還能夠刺激成骨樣細胞增殖, 導致關節骨、軟骨增生性變化。研究也證實了在骨性關節炎大鼠關節液及血清中TNF-α、IL-1及IL-6等因子含量顯著高于正常組模型,且與關節炎炎癥程度呈正相關[8,9]。
目前,針對KOA的治療,西醫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沖擊波治療、口服藥物及腔內注射等手段,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基因治療也逐漸發揮重要作用[10],其中藥物治療以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為主并配合功能鍛煉,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關節疼痛及抑制炎癥反應,但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容易對患者肝、腎功能造成不同程度損害或引起胃腸道損害,短期療效明顯,但長期療效欠佳,而且由于本病患者多為老年人群,往往體質較差,基礎疾病較多,耐受性相對較差,很多患者不能堅持治療。KOA在中醫中歸屬“痹病”范疇,主要與風、寒、濕邪氣關系密切,治療以祛風除濕、補益肝腎、溫通經絡為法,輔以活血化瘀藥物。中醫外治治療KOA手段多樣,針灸、中藥塌漬、中藥熏藥、小針刀、手法與運動療法等均有獨特療效[11]。溫針灸將針刺與艾灸有機結合,能夠溫通經絡、散瘀止痛。艾灸產生的熱能能夠順著針身深入病灶,從而激發經氣,調節局部血管壁通透性。針刺鶴頂、血海、犢鼻等特定穴位,能夠調和氣血、活血散瘀、祛風除濕、通利關節。中藥定向透藥療法實質為傳統中藥熏藥及塌漬的改良和升級,傳統中藥熏藥及塌漬雖可獲得良好療效,但熏藥藥液份量難以把控,藥力難以吸收,影響了治療效果,中藥定向透藥療法通過透藥儀產生的渦流動力能夠將中藥中有效成分以分子形式透過皮膚,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促進藥物吸收,產生藥效及熱效應,達到舒筋通絡、消腫止痛作用[2],其操作簡便、易被廣大患者接受。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疼痛評分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溫針灸聯合中藥定向透藥療法能有效減輕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其關節功能,繼而提高生活質量。2組患者治療后,血清hs-CRP、IL-1、IL-6及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觀察組各項指標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表明溫針灸聯合中藥定向透藥療法能有效降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繼而減少其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這是其治療KOA的可能機制。綜上所述,溫針灸聯合中藥定向透藥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能夠有效調節其炎性因子表達,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促進功能恢復,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