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蕾
關鍵詞:印度 現代化 道路
在印度,從經濟發展程度上看,屬于前工業化的國家,而從政治上劃分卻屬于現代國家。摩爾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對印度為何是這樣的社會狀態,以及沒有走三條普遍的現代化道路的原因做出了詳細的回答。我主要從階級角度來分析印度為何沒有通過自上而下的保守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或者是農民革命進入現代社會,但為何印度又實實在在的進入了現代社會。
首當其沖的是印度歷史上莫臥兒的近似于中央集權的一套穩定統治。莫臥兒是對成吉思汗部分后人的稱呼,是印度歷史上較為統一的一個時期。莫臥兒政權在經濟上,對國內臣民進行了嚴格的財政控制。對內實行的是包稅制度,即印度官僚的薪酬是統治者劃分一塊土地給對應的代理人,而這塊土地上的稅收就將成為對應官僚的收入,官僚在生前會竭盡所能在在中對應土地上橫征暴斂,以滿足自己奢靡的生活。對農民來說這是一種極度悲慘的生活,自己糧食種植越多上交的稅就會越多,導致許多農民會以逃亡的方式反抗稅收,也就是說農民階級在這種經濟制度下毫無剩余經濟可言。
而對于實行高度壓榨政策的官僚來說,莫臥兒政權是不會放任其進行財產的積累的,因而規定其死后所有財產都要上交國庫,所以在印度有錢的官員府吏將會大行奢靡之風,吃穿用度極盡奢華,這也是莫臥兒政權抓住了人的心理,給與權利卻又制止經濟剩余的產生。換句話說是印度的官僚地主、貴族階級也缺乏相應的經濟實力來要求本階級的利益述求。而這樣沒有財產權繼承關系的經濟政策,對于畢生都在進行財富積累的商人資本家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其所有的努力子孫后代都無法繼承,都將充到國庫當中,所以會造成商人心理扭曲,認為皇帝終將奪取自己的奮斗果實,甚至揣測會因為財富早死于國王的陰謀中。在印度,商人將會更加不容易進行財富的積累,相對應的資產階級也無法有經濟剩余。
在政治上,采用種姓制將社會分工到極限,如僧侶、武士、手工業者、種田者,并對各個職業進行嚴密的監控,用制裁玷污罪的宗教觀念將整個社會等級進行嚴格的管理,然后依靠種姓組織起來的村莊共同體接受首領的統治,接著將首領納入印度官僚體系之中,受國王的考核,監督。但個官僚之間的晉升無特定考核體系,全憑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非常隨意,所以各官僚之間沒有惡意競爭關系,這有利于莫臥兒王朝的統一穩定。
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有經濟剩余意味著可以進行階級利益的述求,俗話叫手里有錢好辦事,在印度莫臥兒統治時代中,社會的任何一個階級都無法有經濟的剩余,都牢牢的被莫臥兒統治,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可以表達自身階級利益述求的強勢階級,再者莫臥兒政權本生就是為了進行專制統治的中央政權,只要社會中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反對勢力和階級威脅統治,就沒有任何進行自上而下保守主義革命 的必要。
究其原因還是在于英國的入侵,希望將印度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將印度發展為農業國以滿足自己本國發展工業的要求,因而政策是利于農民階級的,但是由于農民在印度的劣根性,英國轉而于土著王公合謀,在一定程度上,資產階級為了獲得大眾基礎因而與農民階級協調一致,所以在印度資產階級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再者,英國竭力阻止土地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聯盟,孤立了資產階級。在英國統治下的和平,使得地主和放債人將農村經濟的剩余揣進自己的腰包,用于物質消費,而不是為了發展工業,促進工業化化進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英國人阻礙了資產階級在印度進行一場工業革命。
印度農民在政治上的馴服,十分好拿捏,這起源于印度自古就有的種姓制教義,以今世的服從換得來世在社會地位中的提高作為回報,使得處于底層階級的人民自發遵守,毫無抵抗。其次是印度的農業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用書中的原話來說就是印度的農業是在雨中賭博,印度的農業谷物、小米、豆類植物都將在季風雨來臨時才能有好的收成,灌溉業極為不發達,這種自然不可預測的力量導致印度農民消極被動,麻木不仁,從而阻礙了農業向集約化耕作的轉變。再者,統治者往往只關心如何竭盡全力的盤剝而不去考慮如何使土地肥沃豐收,或是改進耕作種植技術,導致印度的農業及其不發達,對應的農民生活可想而知,溫飽尚且不能滿足,如何起義造反。只能以大規模的逃亡來逃避剝削和壓迫。
再者,還是前面提到過的稅收問題,莫臥兒印度稅收是對谷物實行固定分成制,因此印度農民種植的越多,他要交給收稅人的就越多。而且莫臥兒劃定片區的包稅對收稅人有一種橫征暴斂的誘惑,加重了農民的悲慘生活。印度的農民處于種姓制度的最底層,而且多為村社共同體中驅逐出來的。缺乏知識文化,而且受種姓制教義的影響,相信“來世說”? 認為一個今生服從種姓規范要求的人 在來世會降生到高一級的種姓制度中去,也就是說今生的服從將一下一世中社會地位的提高作為回報。這完美解。釋了印度農民的政治服從性與近代革命高潮的脆弱性。從作者后續的講解上來看,印度種姓規范發揮作用的主要工具是種姓議事會,但只存在于各個小片區,缺乏全國性的種姓議事會,在沒有普遍監督和灌輸的情況下,低等種姓仍然接受上等種姓的奴役壓迫。也就是說農民受傳統規范和財產的束縛屈從于統治階級。在農民處于社會的底層,沒有經濟基礎,觀念又受束縛的條件下,很難進行農民革命。
另一方面,在英國人占領時期階級關系結構和民族主義領導人的特征,有助于削弱獨立運動中農民的革命傾向。英國與土著王公合謀孤立地主貴族與資產階級的聯盟,使得資產階級與農民協調一致,使得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沒有激化。另一方面甘地通過非暴力主義、托管主義以及對印度村社共同體的贊美,在資產階級與農民之間架起了橋梁,緩和了階級關系。在英國統治下的和平晚期,出現的暴力斗爭往往不是革命性質的,甚至被宗教斗爭所掩蓋。
綜上所述,到1947年英國被驅逐為止,印度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由于建立工業體系所需的資源還未被開發利用,所以向工業化方向發展的動力非常微弱,農業仍然是停滯和無效率的,不能為工業增長提供可利用的資源,相反地主和放債人搜刮的經濟剩余,主要用于非生產目的,印度社會很難進行工業化。所以印度無法依照英國、法國、美國進行資產階級暴力革命走一條西方式的民主道路、也無法發展法西斯主義走德國、日本的發展之路、同樣也無法依靠無產階級發展社會主義革命,只能走獨立于三條道路之外的道路。
首先是因為英國文化勢力的影響,英國的入侵帶來了西方議會制民主。為印度帶來的法律、政治帶有明顯的西方代議民主特色,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印度民主的出現。其次帶來的鐵路交通、灌溉技術,還有其他一系列為了和平從事貿易而引進的改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印度社會的發展,有了實現民主的基本條件。特別是英國對印度種姓制度的積極影響,特別是書上舉到一個例子:在印度寡婦是要追隨死去的丈夫,被活活燒死的,而發展民主的英國人,極端抵制這樣的不民主甚至是違背人性的腐朽內容,帶來了西方的一些民主平等的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種姓制度,促進了印度的思想解放。英國人說“在我們英國,若果誰要焚燒婦女,我們就將他活活絞死”? 這種努力其實是觸犯了印度文明中收到高度重視的男子在性和個人方面的特權,可以說英國為打破這種特權做出了貢獻。
再者,印度兵變的失敗為印度民主的產生創造了土壤。這場兵變是因為印度經營地主有了一定的經濟剩余,并且企圖恢復英國到來以前的社會理想狀態的大規模叛亂。英國為了鎮壓這次叛亂,割裂了土地貴族與資產階級的關系,印度各方勢力都趨于妥協,為印度民主的產生創造了基礎。
印度的亞洲式民主道路產生是由于印度本身的歷史條件導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英國的強勢入侵,帶來了發展民主的種子。印度國家的階級和社會都不足以進行自上而下的保守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或者是農民革命,只能是寄希望于摸索著走一條符合印度國家社會情況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巴林頓·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M].華夏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