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凱
摘要:由于當下單身男女的婚戀問題帶來了諸多社會焦慮,“PUA搭訕藝術”得以傳入國內,經過在國內的異化傳播,它已經變成了騙財、騙色的代名詞,欺騙了無數年輕女性的感情,摧殘她們的身心健康,瘋狂榨取她們的財物,這不僅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也涉嫌多種違法犯罪,帶來不可估量的社會危害性。因為該類案件涉及情感糾紛隱蔽性強、調查取證困難、法律適用模糊,難以形成有效的打擊。
關鍵詞:PUA;情感;違法犯罪
PUA源于70年代的美國,全稱“Pick-up Artist”,原意為“搭訕的藝術”,旨在幫助男性通過學習心理學技巧,不斷完善人際交往能力,屬于社會學和心理學交叉的產物。作為一種社交文化,它在傳入中國后卻淪為一部分群體賺錢的工具,其傳播目的也逐漸扭曲,往往會與誘奸、騙財、騙色等詞匯聯系在一起,通過“自殺鼓勵”、“寵物養成”、“瘋狂榨取”等觸目驚心的手段暴力征服女性、騙取女性錢財,讓女性崩潰、失去理性甚至自殺,逐漸上升到違法犯罪的層面,造成了相當惡劣的社會影響。當它與網絡結合,以傳銷般的組織形式快速發展,以網絡課程的方式教唆人們進行詐騙,更加速了這種“新型精神鴉片”的傳播,使其快速演變為臭名昭著的文化糟粕,社會中一般稱之為“不良PUA”。顯然,如今的PUA已經成為摧殘人們身心健康的社會毒瘤,并且其行為屬性及所帶來的影響已經足以上升到違法犯罪的層面,迫切需要得到法律的規制。
不良PUA在國內的現狀與影響
依托互聯網這一高速傳播媒介,PUA在傳入國內后扎根互聯網,一時間網絡上涌現了一大批PUA網站和授課組織,這些PUA組織化身“情感導師”,將PUA相關內容匯編成“戀愛圣經”網絡課程公然售賣,所教授的內容大多低級惡俗,受眾以青年男性群體為主,在短短幾年之內這些學員的數量就突破了百萬,對于普通群眾尤其是女性青年群體來說,這些學員大多成為她們感情路上的陷阱。
異化扭曲的傳播目的
各種PUA組織打著“情感導師”的旗號廣收門徒、大肆斂財,早已將PUA的初衷拋棄,他們的目的只有利益。PUA的商業化運作正在迅速發展,利益的驅使讓各類PUA培訓機構層出不窮,甚至還會通過會員制鼓勵學員發展下線,如同一種攜帶病毒的精神傳銷。
2018年5月,國內某PUA組織被曝光,其搭建的PUA網站課程套餐中“普通導師”的圖文和音頻課程動輒數千元,“頂級導師”8次一對一指導的電話咨詢價格高達1.5萬元,而如果要找所謂的“首席感情專家”咨詢,其價格動輒十數萬起步。可即便面對如此高昂的課程售價,學員們依然樂此不疲,根據該網站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5月22日該網站關停之時,會員人數為182.3萬人。
這些培訓機構將PUA所推崇的愛情觀念視為標準,將感情的核心與實質都簡化為對性的追求,男性“推倒”(即發生性行為)的女性越多,他的愛情就越成功,這些核心賣點吸引了一大批男性青年的眼球。當愛情變成了“推倒”女性的數量,姑且不論這樣的愛情觀是否違法,但其所造成的行為和后果極易違法,甚至涉及犯罪。
劍走偏鋒的慣常行為
不良的PUA培訓機構以及一些男性學員過度運用PUA手段對女性進行欺騙的行為,對社會荼毒極深。在PUA所倡導的理念中,PUA使用者是獵人,女性則是獵物,他們根據PUA課程所傳授的狩獵計劃,一步一步挑選、追逐、控制、享受、獵殺。他們將這種情感操縱術稱為“五步陷阱”,即通過“好奇—探索—著迷—摧毀—感情虐待”這一些列的手段逐步實現對女性的感情、肉體、精神操控。經過傳播與演變,這些PUA慣常行為逐漸延伸為偷拍、詐騙、拘禁、肉體折磨、誘奸未成年人等犯罪行為。
另一方面,在PUA培訓機構眼里,學員對于他們來說也是獵物。他們抓住部分男性青年群體對PUA課程的好奇心理和盲目崇拜,將課程按照內容分為各種版本和檔次,學員想要學到“更厲害”的技巧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課程價款,這些消費陷阱導致學員一步步深陷其中,成為培訓機構“割韭菜”斂財的工具。
層層偽裝的精神鴉片
第一層,PUA培訓機構的包裝。PUA培訓機構在宣傳過程中努力將自己包裝成提高社交能力的專業機構,《個人形象打造指南》、《原創話術手冊》、《私教聊天課》、《不同狀態下的心態建設》……單從這些課程名稱來看,很難想象到其內容與違法犯罪有關,這正是為了塑造出一種高端、專業的形象來博取關注。課程中,培訓機構會向它們展示被騙女性的裸照和私密視頻,甚至直播女性自殺等,以此證明“學費很值”,一步步抓住學員的獵奇心理,進而將這些學員引導成為賺錢機器,同時利用會員機制鼓動學員發展下線,以非法傳銷的模式來獲取更多的利益。
第二層,PUA使用者的包裝。在功利主義驅使下,欺騙變成了這些培訓機構的利益根基——學員在脫離實際的、過度的自我包裝中,享受掌控異性帶來的樂趣。“情感導師”除了授課,還會指點學員如何偽裝身份對異性進行誘騙,讓學員們虛構姓名、職業、經歷包裝自己,他們會向學員們分發以美食、寵物、豪車、高爾夫球、各國旅行、紅酒晚宴為主要內容的大量圖片,讓學員用這些圖片發朋友圈炫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有品位、魅力的“高富帥”形象,以吸引陌生女子的好感和好奇心。
第三層,受騙女性的淪陷。在PUA使用者的“五步陷阱”面前,經歷了自尊摧毀、情感虐待、暴力征服、肉體折磨、自我傷害等等之后,受騙女性逐漸感情崩潰、失去理性,直到被完全操控,甚至教唆女性自殺,這就是“自殺鼓勵”。“五步陷阱”之后,PUA使用者的目標除了情色,還會把目標轉向錢財。“情感導師”在講課過程中,也會經常炫耀他們榨取得到的財物,“瘋狂榨取,就是讓女人對你進行瘋狂的投資”,這句話來自某“情感導師”的課程內容。
違背倫理的社會糟粕
在巨額利益的驅使下,各類PUA培訓機構瘋狂涌現,PUA學習者和使用者基數也越來越大,網絡上甚至已經出現了不少FPUA培訓機構,與PUA相對應,FPUA即女性搭訕藝術家,是PUA這一社會糟粕的惡性蔓延。這些PUA使用者群體以年輕人為主,據民間反不良PUA公益組織“小紅帽”調查顯示,學習PUA的人中15歲至24歲青少年比例達56%,65%的PUA接觸者擁有本科學歷,16%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并且學習PUA的群體有逐漸向未成年人蔓延的趨勢。即便這些PUA學習者和使用者一開始僅抱有脫單、學習戀愛技巧、提高自信等正常愿望,但往往也會逐漸沾染招財騙色這種反社會性人格特征,一步步挑戰道德和法律底線。
不良PUA涉嫌罪名分析
不少人認為這類“情感操控”無德、低俗但不違法,實際上這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性的對女性的誘騙和情感控制,不僅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和倫理道德,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性侵、騙取財物、侵犯個人隱私權、傳播隱患色情信息等行為更是違反了國家法律法規,涉嫌違法犯罪,應視情節之輕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詐騙罪
PUA慣用手法中的“瘋狂榨取”涉嫌詐騙罪。若PUA使用者主觀上具有直接故意及非法占有的目的,將自己包裝為“高富帥”逐漸取得被害人信任,并以經營投資缺錢等理由,騙取女性的財物,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二)傳授犯罪方法罪
PUA培訓機構和各類“情感導師”編寫課程,以網課、群組、直播等形式向學員教授詐騙、強奸等犯罪方法,涉嫌傳授犯罪方法罪。
(三)非法經營罪
PUA培訓機構在課程套餐中搭售迷藥等國家管制精神藥品的行為,涉嫌非法經營罪。PUA培訓機構在課程套餐中搭售迷藥等國家管制精神藥品,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和謀取非法利潤的目的,在客觀上未經許可經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專營、專賣物品或者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同時侵犯了市場秩序這一客體,最后PUA培訓機構、組織乃至“情感導師”均符合本罪主體要件中的一般主體。
(四)強制猥褻、侮辱罪
PUA常用手段“摧毀自尊”涉嫌強制猥褻、侮辱罪。為了使“獵物”屈服,PUA使用者會使用侮辱、猥褻方式摧殘女性的自尊心、羞恥心,甚至在公共場合采用上述手段,使其自甘墮落,放棄抵抗,涉嫌強制猥褻、侮辱罪。
根據201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規定,猥褻罪的對象從"婦女"擴大到"他人",因此在PUA中受害的男性其性自由也將得到法律一定程度的保護。
(五)強奸罪
PUA的騙色行為涉嫌強奸罪。一般情況下,PUA強奸手段與常見強奸罪使用暴力手段違背婦女意志不同,PUA利用的是所謂技巧,如迷藥、催眠、威脅、哄騙、誘奸等,也有PUA使用者采用強奸手段“暴力征服”女性,迷藥、催眠、威脅、誘奸、暴力征服手段如果符合強奸罪中的行為要件,可能構成強奸罪。
(六)故意傷害罪
PUA常用手段“暴力征服”還涉嫌故意傷害罪。PUA使用者將女性作為玩物,毆打、辱罵給其身體上的摧殘,使其屈服,甚至會在女性身體上留下“烙印”作為標記。如果嚴重程度達到輕傷以上,構成故意傷害罪。
(七)故意殺人罪
PUA常用手段“自殺鼓勵”涉嫌故意殺人罪。PUA使用者以虛擬身份接近女性,與受害女性建立兩性關系后,采取引誘、慫恿、欺騙等方法,促使受害女性產生自殺意圖。如果教唆者未盡救助義務,將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此外,PUA機構和使用者未經許可上傳女性的照片、職業、家庭等個人信息用于炫耀,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將女性的生活照片、視頻等以盈利為目的寫成“教程”售賣獲利,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權;在網絡上傳播不雅視頻的行為,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如果以公開拍攝的不雅視頻及其他隱私使而索要財物的涉嫌敲詐勒索罪;人身控制受害者,涉嫌非法拘禁罪;用以包裝成富豪、成功人士偽造證件行為的涉嫌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印章罪。
打擊不良PUA亂象面臨的困境
2019年江蘇網警查處的全國首例發布違規違法PUA信息行政案件,最終的處理結果是將主要責任人行政拘留五日并處罰款5萬元,在一般大眾看來,這樣的違法成本和不良PUA的社會危害性并不成正比,社會中對打擊PUA犯罪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在司法實踐中,不良PUA雖然看似涉嫌眾多罪名,但由于往往涉及情感糾紛,違法犯罪行為十份隱蔽,造成的精神損害難以評估等原因,一直面臨取證困難、適用法律模糊等問題。
犯罪隱蔽性強
PUA組織長期活躍于線上,依托互聯網這個錯綜復雜的保護傘傳播低俗內容,近年來也愈發警惕。這些PUA培訓機構與導師不再大肆宣傳自己PUA的身份,而是將自己包裝成心理咨詢師、婚戀咨詢師等職業,其課程內容也進行了深度包裝,如將原本露骨低俗的課程名稱改成“情感教育”、“戀愛咨詢”、“個人形象打造指南”等,使之看起來更加“正規”。情感教育的外衣給PUA組織帶來了更高的隱蔽性,變得比較難發現和甄別,大大提升了網絡監管的難度。而當前相關網絡監管立法還有待進一步強化,尤其是網絡廣告,包括網絡內容的監管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
PUA使用者與受害者雙方一般屬于男女朋友關系,受害者一開始往往難以識破對方的騙術,在相處中被對方通過種種手段“洗腦”,深陷對方設下的情感陷阱不能自拔,對于一次次的侮辱、虐待、強奸等施暴行為忍氣吞聲甚至選擇原諒,這使原本的PUA行為攪入戀愛糾紛,變得更加難以甄別。在騙財方面,PUA使用者與受害者以戀人關系為基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借、騙、索要等手段向受害者榨取錢財,受害人因為被“愛情”沖昏頭腦,為了表達、證明愛意,很少有“立字據”的意識,這使他們之間錢財來往的性質很難定性,在戀愛的偽裝下,借貸、詐騙、贈與變得模糊不清。
調查取證困難
PUA使用者與受害人之間的戀愛關系,使得二者之間的交互大多涉及隱私,受害一方往往會出于羞愧、恐懼,對二人的交往經歷避而不談,有的受害者甚至不能認清PUA的罪惡本質,將自己的不幸遭遇歸咎于遇人不淑。而精神受到嚴重打擊的受害者,心理已經受到了不可逆轉的傷害,甚至會患上抑郁癥,不愿意再回想自己的慘痛經歷,這就為司法機關的調查取證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給指控犯罪的精準性帶來一定的麻煩。
涉情感隱私違法犯罪的調查取證往往比較困難,有的受害者選擇忍氣吞聲,有的受害者因為感情創傷面對調查取證會產生本能的回避態度,有的受害者因為被PUA使用者掌握裸照、隱私視頻等把柄,擔心會被對方傳播到網絡上影響自身名譽,被迫放棄對施害者的反抗或控訴。在司法實踐中,如果被害人在焦點問題上猶豫不決,自身立場不堅定,會給辦案機關的調查取證帶來阻礙。而且在戀愛關系中調查取證的渠道太少,涉及財產糾紛時很難認定施害者是否有非法占有的主觀故意,加大了偵辦案件的難度。
法律適用模糊
PUA組織的產業結構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賣結果”模式,即把搭訕成功的女性的不雅視頻刻錄成光盤,售賣牟利。這種模式,網絡管理部門往往也只能采取清理不良網絡信息、關停相關培訓機構等形式,警方雖然可以找到源頭的PUA組織進行查處,但一般只能予以行政處罰。江蘇警方查處的全國首例PUA行政案件,受處罰的PUA組織即屬于“賣結果”模式產業鏈。第二種是“賣過程”模式,即將搭訕女性的一系列過程編寫成教程或者拍攝成視頻,并包裝為情感技巧培訓服務,他們賣的是“傳授過程”,這是當前網絡中PUA組織最常見的產業鏈形式。司法實踐中,即便這些課程的價值觀明顯扭曲,但由于高度的偽裝,以及他們只傳授“過程”,最終效果取決于學員各自的行為結果,很難將他們“傳授過程”的行為界定為傳授犯罪方法行為。
不良PUA組織為了隱藏自己的犯罪行為,想方設法將自己的行為偽裝得游離于法律和道德邊緣,具有高度的分散性與隱蔽性,當前的互聯網監督監管措施依然存在諸多不足,對于這類新型的違法犯罪行為很難及時監管到位,目前刑法在該領域的罪名適用研究還尚未取得有效突破,因此造成了法律適用模糊,難以有效規制的現狀。
防控不良PUA違法犯罪的建議
PUA的誕生,反映了人們的客觀婚戀需求,但由于缺乏規制,導致了不良PUA在國內的瘋狂滋長,其社會危害性已經遠遠超過個案帶來的負面影響,其中包含的反社會、反人性、反倫理內容和傳銷式的傳播方式,不斷挑戰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如果不采用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將對社會造成難以預計的隱形損害。目前公權力對不良PUA打擊力度明顯不夠,盡管大眾早已從PUA宣傳的婚戀價值觀中感覺不適,但其違法成本與社會危害性明顯不適應。因此,不但要時刻重視PUA產業鏈的動向,更要多方共同參與,形成對涉PUA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的態勢,將這種新型精神鴉片扼殺在搖籃里,為社會倡導正確、積極、科學、合法的價值體系。
源頭治理,打早打小
首先應從國家層面積極對PUA相關行為進行社會危害性評估工作,盡快對不良PUA所涉及的違法犯罪形成廣泛的重視和共識。其次應根據社會危害性評估結果以及既定案件入手分析現行法律法規存在的漏洞,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對于涉及的相關罪名進一步細化,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打擊不良PUA有法可依。
其次應加強網絡監管,針對目前網絡中存在的不良PUA組織進行規制和肅清,對于PUA培訓機構、網站涉嫌挑戰道德底線、破壞社會公序良俗的予以查處關停,對于各電商平臺中存在的不良PUA相關課程商品進行下架處理,對于社交平臺存在的不良PUA學習群組及時、全面進行查封,打早打小,源頭治理。
強化配合,聯合整治
不良PUA已經逐步發展為商業化、程式化的產業鏈,要形成對整個不良PUA產業鏈的有效打擊,需要多方互相配合、共同參與。
工信部門要嚴格落實相關網絡賬戶、通訊號碼實名制,加強對婚戀網站、社交平臺的網絡監管,督促各大網絡社交平臺做好網絡信息監控工作,及時屏蔽價值觀扭曲的非法信息,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網絡平臺運營者? 應當加強網站內容的審核工作,對涉嫌傳播不良PUA的網站、賬戶、社群及時關停,使不良PUA失去傳播的土壤,失去互聯網這個“天然的保護傘”。
心理咨詢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加強執業監督,細化對情感咨詢類從業人員的資質審查,完善相應的監督制度和行業標準,提高對相關從業人員的執業約束。
公安、檢察院等司法機關應當加強聯動、相互配合,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精準打擊不良PUA違法犯罪。對于涉不良PUA違法犯罪應當重視PUA使用者和被害人的心理狀態,進一步完善調查取證制度,重視聊天紀律、轉賬記錄等電子證據的采集,重視被害人的隱私保護政策,最大限度的保障被害人的隱私,鼓勵被害人配合調查,從而有效破解調查取證難題。
加強宣教,端正風氣
針對PUA受眾群體以年輕人為主這一特點,教育部門、學校等宣傳教育部門應當根據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特點,編制相適應教材,靈活開展學生的性教育,提高青少年群體的防范意識和辨別能力。法治宣傳部門應當及時總結犯罪特點,編寫PUA防騙指南,向社會揭示不良PUA的社會危害性,提高人們的防范意識,引導知情人士積極舉報,鼓勵被害人群體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于被害人群體而言,他們很可能在受害過程中遭受了嚴重的心理創傷,應當對他們持包容態度,鼓勵他們積極發聲、維權。學校、醫院應當拓寬心理輔導的渠道,積極幫助受害者走出心理陰影。整體上為社會倡導正確、積極、科學、合法的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形成具有良好指引的價值觀,樹立更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防微杜漸,提高警惕
不良PUA對社會帶來的危害性是隱蔽而深遠的,不良PUA組織和群體如今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鏈,但互聯網不應成為這個黑色產業鏈瘋狂滋長的溫床,在它尚未造成更大的影響和破壞前,我們應當采用一切合法手段將這個“新型精神鴉片”扼殺在搖籃里。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提高警惕,通過學習普法知識來提高自身辨別能力,防范隨時可能出現的情感陷阱。正身處不良PUA迫害中的群體應當及時向身邊親人、朋友、司法機關求救,勇敢地從情感陷阱中走出來,避免遭受更大的精神損失和財產損失。全民共同抵制不良PUA這一文化糟粕對生活的侵蝕,在社會各行各業形成對不良PUA的聯合打擊,讓不良PUA無處遁形。
參考文獻
李黎.PUA:是愛情的助手還是騙術?[N]健康報,2020-01-10(006).
楊皓.PUA:游戲愛情[J].檢察風云,2019(05):66-67.
楊晶茹.不良PUA群體在社交網絡中的印象管理——基于超人際模型的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9,5(04):134-135.
黃磊.對財色陷阱PUA公權不應袖手旁觀[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8-05-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