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玨瓊
摘要:新冠疫情使全球全人類面臨嚴峻的考驗,同時也進一步喚醒了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的主題,這種獨特的生態智慧對我國生態問題的解決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通過轉變思想、樹立人們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意識和道德意識,并進一步維護和完善生態法治,以實現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大國的目標。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馬克思生態思想;人與自然;生態文明建設
一場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2020新年蒙上陰影,隨著疫情在全球的進一步蔓延,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成為全人類當前的頭等大事。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在抗擊疫情的同時,需要深刻反思,人類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全人類有必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的行為方式,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成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
自然在人類誕生之前已經存在并運行幾十億年,自然界的數百萬種各類生物間形成了相互適應的生態系統,具有不依賴于人的運行規律。自然為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間環境和物質基礎。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自然生態構成了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人類任性貪婪地掠奪大自然必然遭到報復,這是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再一次警示,無論人類這個“萬物的靈長”如何進化,人類都不可能超脫自然而獨立存在,在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將自身的價值凌駕于自然之上,一旦人類割裂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做出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事情,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
馬克思提出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人與自然之間通過社會中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人類通過勞動來認知和改造自然,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和制約的發展共同體[1]。馬克思對自然的基本態度是,要改造自然,又要尊重自然規律;人對自然的改造要有進,又要有退;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人類和自然共享一個地球,人類本應有道德責任和義務保護自然環境,愛惜野生動物和植物,但是人類往往為了滿足自己越來越膨脹的需求和欲望,不斷向自然界索取,破壞自然,污染環境,使得人與自然產生對立的一面[2]。一些人自信地認為,萬物的一切應該臣服于人類的利益,服務于人類的需求,大自然是供人類不斷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庫。但這種盲目自信,在自然的地震、海嘯、颶風、傳染性病毒等面前,會瞬間黯然失色。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恩格斯的兩段話值得我們深思,他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
目前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的現狀局部得到改善,但是總體仍在惡化,破壞速度大于治理能力,破壞范圍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甚至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3]。
歷史和現實教訓一再警醒人類,我們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自地球誕生以來,病毒已經在自然環境中存在數十億年,種類繁多,并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與蝙蝠等宿主間形成了互為依托的平衡關系。恰恰是人類的有害行為,不斷地打開病毒的“潘多拉魔盒”,讓人類深受其害,如鼠疫病毒、天花病毒、登革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目前雖然還未完全明確,但是在疫情集中爆發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病毒溯源的環境樣本檢測結果顯示,此次疫情的爆發與野生動物高度相關,而回顧2003年發生的SARS病毒的流行也是類似情況。作為病毒的重要載體,果子貍、竹鼠、獾、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不大可能主動入侵人類生存空間,傳播病毒而危害人類生命,病毒的傳播和擴散要歸咎于人類自身對野生動物的捕殺、交易以及食用。
馬克思生態思想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基礎,提出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指明了出路,具有普遍適用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疫情促使我們審視和反思對自然生態的一些深層認識[4]。
就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而言,首先任務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以生命共同體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意味著對生機勃勃大自然的贊許和肯定,也蘊含著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和熱愛的道德情感。此次疫情的全球爆發進一步表明,人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承擔起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責任。如果缺失對大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責任意識和擔當,那么人類將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客觀基礎和前提條件。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除了要求生態文明價值觀的變革之外,還必須實現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傳統的發展方式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及高能耗高排放產業,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枯竭問題[5]。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要求我們走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可持續和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就是提倡樹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綠色思維觀念和行為習慣,抵制奢侈性消費和鋪張浪費,倡導自然、簡樸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友好型的消費行為,讓民眾的消費從異化消費走向理性消費。當前,全社會尤其應以這次疫情為戒,視保護珍愛野生動物為榮,視捕殺食用野生動物為恥,杜絕損害生態、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的不良行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還昭示我們,應按照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要求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意識和道德意識,從而推動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生態意識是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念,表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尊重生命等。如果人們缺少生態意識的支撐,生態文明觀念淡漠,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習近平指出:“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6]
此外,在全社會倡導關愛、守護、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促使生態意識深入人心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維護和完善生態法治。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用法治思維作為保障,綜合運用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7]。所謂生態法治就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促使廣大公民自身增強生態法治觀念,提高生態法治素養,充分認識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危害,從而更好地從源頭上預防和避免危害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給我們的教訓極其深刻,也暴露出我們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的法規制度還不夠健全,執法上還有漏洞,要強化立法、執法、普法,形成全社會全體大眾的自覺意識。
近代以來,人類活動一直圍繞著如何無止境地向自然生態索取更多的資源以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財富、追求更高水準的生活這一主題,而這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極為有害的。面對疫情帶來的災難和考驗,我們應當吸取教訓,切實銘記馬克思主義揭示的規律性認識和歷史教訓,以疫情提出的新挑戰為契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轉變消費理念、提升生態意識、完善法規制度,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格局而不懈奮斗,讓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努力和成果助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