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本文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特色和優勢形成的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特色的形成植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始至終體現人民性;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同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制度特色;形成
基金項目: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中國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優勢研究”(18JDSZK062 )。
作者簡者:
李定坤(1980-)男,湖南岳陽人,哲學碩士,湖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備到形成完備制度體系的過程。制度體系是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歷經艱苦探索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包括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我國的法制根基和法律保障。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礎上的是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經歷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而日臻完善并且表現出巨大的制度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我國國家制度具有十三方面的顯著優勢,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特色的形成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過程。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優勢源于植根中國社會土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
從中國近代發展史來看,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使我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國在近代史上就是一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受人欺負的弱國形象。如何振興中華民族,許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繼踏上了探尋救國救國的道路。他們嘗試了種種救國方案,林則徐提出學習西方堅般利炮和西方文明,試圖通過禁煙來實現中華民族的輝煌,這條道路根本行不通。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曾給予了封建統治沉重打擊最終慘遭中外反動勢力鎮壓而告失敗。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發起的洋務運動企圖走一條西方工業化的道路,最終也行不通。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試圖學習日本在改良的基礎上解救中國,發動了戊戌變法卻只能百日維新,變法的壯士被砍頭,皇帝被逼死,康有為逃到日本成立保皇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面貌。革命果實后來被袁世凱篡奪,袁世凱搞了81天的封建王朝復辟也只能在討袁聲中倒臺。歷史證明,洋務派、維新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通過十月革命接受了先進的馬克思主義,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尋找解救舊中國的方案。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我國沒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而是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付出無數心血通過長期的摸爬滾打不斷探索,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就開始探索建立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1954年9月召開,標志著我國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于1949年9月21日召開,標志我國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1年5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一文中提出,“依據民族平等,實行蒙、回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1]。195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城市民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將城市居委員制度確立下來。1957年4月,中央發文要求在國營企業中正式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并明確職工代表大會職權。這些都為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的確立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經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接續奮斗,中國政治制度在改革實踐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獨特優勢。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始至終體現人民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造的,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它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2]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標志是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因而,中國政治制度從開始確立就是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建立的,其初心就是為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的,中國政治制度以憲法的形式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3]綜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歷程,有一條主線始終貫徹在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實踐運行之中,從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三個有利于”檢驗標準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到“三個代表”中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到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到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踐行,這條始終如一的主線就是堅持人民性。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深刻總結近代以來中國混亂的政治制度而得出的答案,是中國人民掌握自己命運作出的正確選擇。體現了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歷史的實踐證明中體現了人民性這一中心特征。人民政協成立70年來,在黨領導下始終堅持性質定位,認真履職,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重要貢獻,為人民政協制度的提出奠定了堅實基礎。整體而言,這一基本政治制度能夠真實、廣泛、持續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彰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多黨派參政的顯著特征,彰顯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習主席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4]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對人類美好社會制度的不斷追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生俱來的品質。中國政治制度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馬克思主義從社會形態的角度闡述了人類社會經歷的五種社會形態,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基本矛盾分析出發,認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他們設想社會主義制度首先會在西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但在實踐中卻是在相對較落后的俄國首先取得突破。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才能化解資本主義社會這個基本矛盾。他們預設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公有制。中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進一步改革創新,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等的一系列基本制度。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的現實國情和時代特征進行了創新。習主席強調,“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于未來社會的原理是預測性的;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后不久就過世了,沒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很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后,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在當代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經受了無數風雨的洗禮、應對了無數風險和考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產生了嚴重沖擊。“社會主義失敗論”等論調甚囂塵上,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迅速擴張和蔓延。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給中國經濟帶來有利條件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嚴峻的競爭和風險挑戰。堅強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堅持了特色社會主義,經受了國內外政治風波和經濟風險的考驗,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等重大自然災難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次次直面困難,攻克難關,敢于勝利。充分表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廣大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好處。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證明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正確性,中國政治制度體現了中國現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客觀規律,無論是從理論上抑或是實踐上都具有鮮明的歷史進步性,昭示著中國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7卷)34頁。
[2]毛澤東選集(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
[4]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兩會期間關于“新型政黨”的講話。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