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作為科學而系統論述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重要文獻《共產黨宣言》,其中不僅蘊含了現實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而且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馬克思對人類幸福的關照。馬克思幸福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謀求廣大人民群眾和無產階級的幸福與解放。《共產黨宣言》不僅是標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誕生的第一個行動性綱領文獻,而且還是表明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文本。并且在推動現代人類文明進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人類進行偉大的思想革命和社會變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 共產黨宣言 自由 解放
馬克思的幸福思想
幸福是指一個人在自由的環境中自我價值得到充分展現的一種狀態。馬克思的幸福思想不僅致力于人的精神幸福,而且從現實實踐出發以全人類的幸福為目標,并為之進行偉大的革命斗爭。馬克思在青年時期的作文中寫道:“歷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常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i]
馬克思的最終理論旨趣和價值目標是回答并最終實現人的解放和幸福問題,并且傾其一生為之努力奮斗。馬克思將人民幸福與解放問題放到現實的社會實踐當中,他不是躲在書房里搞革命建設,而是回歸到現實實踐當中切切實實為人民謀利益,。他的幸福思想超越了宗教的束縛、當時政治局限性,以對私有制為基礎的對抗性社會之全面異化的生活批判為切入點,以人民的解放與現實幸福為價值旨歸,追求本質與存在、自我確證和對象化、必然和自由、類和個別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達成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時刻彰顯著價值性與事實性、未來性與現實性、實踐性與理論性內部和諧統一的獨特價值邏輯。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
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原則的《共產黨宣言》開啟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嶄新的一頁。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上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斗爭是形成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的全部階級斗爭史。《宣言》中系統而又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用科學方法評價了資產階級在當時所起到歷史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內部矛盾,論證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偉大的共產主義運動必然勝利。
馬克思幸福思想是在偉大的革命斗爭過程中揭示出了人類幸福的真諦: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①]挖掘其深層次內涵可以得出階級斗爭就是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自由解放準備條件,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自由解放運動換句話說就是為人類幸福做準備。人的類本質是人,其中內涵了人作為個體的人來發展,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相互交流傳播更加需要自由廣闊的交往環境,個人和社會在這個自由空間中的良性發展正是一步步實現了人類解放和幸福的美好愿景。最后,雖然自由與解放本身是與幸福處于同等序列的范疇,但人是自主的有意識的存在物,對自由與解放有天然的自主要求。人們對于自由與解放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能提高對生活整體滿意程度的認知評價,體驗到持久的積極的心理情緒。這時,自由與解放便由支撐條件轉化為幸福的內在要素。
異化的消除為人類的幸福創造條件
馬克思的幸福觀是剝削階級的無情批判和對廣大勞動群眾殷切關懷之中出發,并且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勞動異化而造成的工人階級幸福異化為著力點。在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下,人們不僅忍受著資產階級對廣大無產階級“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②]而且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越來越受到自身創造物的奴役,人的本質逐漸改變與扭曲,人的異化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無產階級的生產境遇每況愈下,資產階級將自身的幸福建立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人民群眾的不幸福的基礎上,因而無產階級解放運動要實現的目標就是消除這種勞動異化、展現和占有人的完全本質以及實現全體人類的共同幸福。《宣言》正是指出廣大勞動群眾只有通過革命運動來為自己爭取權利,“變革那腐朽落后的生產方式”[③],解放生產力,消滅私有制和固化的社會分工協調人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協調人的社會行動與社會制度的關系,促進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贏得全人類幸福和廣大無產階級自身的幸福。
幸福問題從根本上說是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問題,是有關實現人生價值與人生意義的重要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人類自身潛在的能力得到無限的發揮,資產階級在它的有限的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經過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廣。但在資本主義籠罩下工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勞動產品與勞動行為都同勞動者發生了異化,“工人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④],人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滿足自己的個性化需要,沒有追求人生價值或人生意義的足夠空間與權利,甚至越勞動越痛苦,人的異化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人與社會的關系持續處于緊張的矛盾過程中,自然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只能生活在貧困痛苦中,至多是生活于資本主義編織的虛幻的異化的物質滿足之中。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的所有制關系越來越不能適應獲得巨大發展的生產力,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出現危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生產力已經開始要求破除狹隘的資產階級的關系。馬克思正是看到了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以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所以才主張通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奪取政權,變革全部生產方式,解放被壓迫狀態下的勞動者,使人從資本主義的所有制關系中解放出來,建立“共產主義聯合體”,從而實現人的不斷完善和解放,消除人的異化狀態,最終實現個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江暢,幸福與和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i]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