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文平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自古以來人才就備受大家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對于人才培養方面也是越來越重視。“人才”一詞出自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易傳》,原文是“《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無論是哪一個國家,要想促使其自身在世界范圍內擁有一定的建樹,必定離不開對人才的培養。
一、 馬克思對人才的理解
王宏亮于《人才強國戰略》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人才思想理論認為,在社會的各種資源中,人才資源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它是社會各項資源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1]”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才的敘述并沒有將其作為某一著作或革命運動的根本論述點,但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表明無產階級要想取得勝利必須要號召群眾的力量,團結一致,同時運用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取得最終勝利。換句話說,馬克思的人才思想代表了無產階級人民群眾的思想,以為全人類謀幸福為行動指導。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表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到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理論再引申出“現實的人”,馬克思從根本上揭穿了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人們開始出現“異化”的現象,即逐漸淪為勞動的附屬物。他指出人之所以與動物有所區別,關鍵在于三個方面:人的類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及人的需求。
在自然生活方面,人和動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可以制造出許多的勞動工具;動物則單純依靠自然界的原生材料存活。在社會生活方面,人與人之間要進行交往等一系列社會活動,創造出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基于馬斯洛的需求條件理論我們可以看到,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條件之后,會出現更高層次的需求,人們需求的改變促使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自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其經歷了初建、發展、改革、興起等階段才成為現在擁有八千多萬黨員的龐大隊伍。我們國家歷代主要領導人基于馬克思主義中的“人才”理論,將其作為發展國家的根本條件之一,強調無論社會出于任何發展階段,絕不能忽視對人才的培養,絕不能脫離國家的發展基礎——人民群眾。
二、 毛澤東的人才思想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要求全黨人民必須做到的。毛澤東同志的生長時期正值于人民飽受摧殘的階段,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奉行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后,經過不斷摸索實踐,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才思想運用的爐火純青,在革命事業中極大的發揮了人才的力量。
毛澤東同志強調:“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
1. 選才意味著火眼金睛
毛澤東本身就是一名人才,在革命中他充分發揮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軍事才干。他曾表明要將人才從廣大人民群眾中挑選出來,而挑選的標準就是看重其德行與才能兼備。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對毛澤東同志的培養人才的思想作了高度概括:“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育人方針[3]”。之后,毛澤東同志不止一次的強調我們任用的人才必須要“德才兼備”。實際上,無論是“又紅又專”還是“德才兼備”,簡單來說都是要求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其本質,著重挑選那些能文能武的人才,既能在國家軍事、政治層面上發光發熱,發表獨到的見解,又可以在各項問題上具備“專業化”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附以較高的道德素養。因此,在該時期我黨要想實現人民解放并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將革命打響、打勝,獨具慧眼的將各類人才選拔出來,從而為國效力。
2. 育才意味著從心培養
挑選是一方面,而培養又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馬克思列寧主義著重于有關在實踐中培育人才的觀點和理論,而毛澤東也對其進行了一定的繼承和發揚。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取決于國家的建設需要,我們要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他鼓勵國家興辦學校,倡導年輕一輩努力學習、深造自己,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國家青少年。
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實踐論》直至現在依舊被列為是值得學習的理論,通過對馬克思倡導的實踐思想進行借鑒并結合中國實際,主張在實踐中教學,倡導人們將所學應用于實踐。青少年應該下基層不斷磨練自己,在社會的基礎建設中塑造自身,從而能更好地了解社會,建設社會主義。
相反,如果一味教育知識分子發展理論,將所學所思全部停留在紙上而不應用于革命,這對于國家建設是完全不利的。“紙上談兵終覺淺”,1964年4月,毛澤東在南昌對當時負責同志說:“死讀書本,不從事工、農、商、學、兵的實際工作,造就不了人才。”除此之外,在《毛澤東選集》中,“反對本本主義”等多篇文章都表明毛澤東同志對于知識分子的地位給予肯定,但反對教條化的治國和培養人才。
3. 用才意味著聯系實際
在前文探討完之后,能否將人才更好地任用也是國家需要面臨的一大問題。用才并不是說只要有才能的人就可以隨意任用,而是所選人才要恰當、要適合,這就要求各級領導人要將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同時掌握人才的閃光點并將二者進行匹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人唯賢”在毛澤東的人才思想中得到很好的體現,所謂的“賢”就是在有才能的基礎上把道德放在首位,在治國治黨方面毛澤東表明我們現在固然需要不斷向前發展,但黨內干部的廉潔賢能才是決定其道路長遠的關鍵。服從黨的命令,遵守黨內紀律,無德無才之人我們要剔除,但無德有才的人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這樣的人更容易造成不正之風的出現,甚至帶來更大的危害。由此就可以引申到人才管理層面,1957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明確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4]”要求干部要時刻著重關注國家政治,了解時事,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不做有損國家聲譽的事,不隨意發表言論,從切實的角度理性的看待國家政事,進而樹立辯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毛澤東對人才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對干部以及知識分子的任用上,他從三個方面對人才進行區分,無論是哪一方面都可謂是對人才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干部才能的發揮離不開國家這個大的平臺,而國家發展也需要對人才的著重培養。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勝利發展,主要是從毛澤東同志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思想及其實踐那里找源頭,他的冷靜分析及知人善用,使得我們國家避開了東歐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失敗的后果,走出了獨屬于中國的發展模式。
三、 鄧小平的人才思想
人才思想在鄧小平理論中占據了很大比重,《鄧小平文選》中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一文表明“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在這里鄧小平著重強調了“人才”的教育培養問題,“在黨內一定要形成這樣一種風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5]”在政治、軍事等其他社會發展中,無論是哪一方面都需要用知識來進行理論指導,知識的傳承不會給我們的國家帶來壞處,相反,拋出知識的構建純粹搞實踐也是不切實際的。
在對毛澤東思想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對人才的培養著重在于“四化”,即專業化、年輕化、知識化以及革命化。他指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使我們的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來加以保證。提出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三個條件,當然首先是要革命化。[6]”表明革命化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礎,其次要保證人才隊伍的年輕化,使得黨和國家始終保持新鮮的活力,緊跟時代潮流;同時知識是其發揮自身才干的重要“法寶”,要將所擅長的某個領域的知識熟練運用,將其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達到做別人不能做之事,學別人所有之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0年5月,鄧小平同志給《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進行了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其中,“四有新人”的提出表明我國在發展教育時要著重將道德培養列為任務的重中之重。一個人素質的好壞會影響一個集體,我們在培養人才時還是要秉承前人的思想,將“德行”放于評判的第一位。
1992年1月,鄧小平在視察珠海江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途中指出:“要發展就需要人才,不用人才不行。要鼓勵用人才,出人才。”在世界歷史上,我國的許多發明都是先于別的國家制造出來,甚至是無法復制的,令他國嘆為觀止,證明了我們國家的人才并不比其他國家的少。所謂“高手在民間”,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在選拔人才、挖掘人才方面要加大力度。“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見”,只要善于發現,人才不會短缺。
四、 習近平的人才思想
習總書記表示國家對于人才會加大力度進行全方位的培養,而且對于國外先進技術以及人才引進方面也會進一步重視。
首先要重視最大限度的調動人才的創新性,使人才能夠各盡其能,尤其在科學技術方面。近幾年我們國家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深度鉆研科研事業,形成強大的軍事后盾,使得國家能夠在世界上綻放光彩。因此,我們在向前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證極大力度的培養和挑選有才之士,為我們國家的科技事業打上一劑強心針。
其次,我們要保證為人才提供一定的平臺,使其能充分發揮真才實學,同時要注重其管理方式,構建良好的組織管理機制,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及設施,盡量解決其后顧之憂,人性化、條理化的實施人才隊伍建設。
在《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中我們可以看到,習總書記的人才觀值得我們細細品味。2018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和師生座談的時候,他談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習總書記引用《資治通鑒》中的話目的就是為了表明在選拔干部時一定要注重個人德行,這也是從古至今我國一直秉承的做人原則,且干部尤為重要。
自2013年開始,習近平在多處會議或講話過程中談到國家對于人才的培育問題,6月28日,習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表明“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強調在治黨治國方面始終要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如今義務教育的相繼普及可以保障社會的基本素養能夠達標,教育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值得被關注的,而對于人才的培育更是需要國家花費一定的心血。習總書記繼承馬克思人才思想理論,充分發揮高素質勞動者、高端創新人才等各級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同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
五、 當代人才的培養
自我們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后,對于人才的汲取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習總書記秉承唯物史觀中“個人在歷史上有一定作用,每個時代都需要而且能夠創造出自己時代的偉大人物”的思想,繼承了前領導人們對于人才的看法,同時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難題的實踐經驗,將人才觀在各大會議以及講話中都做了進一步的說明。除此之外,他還要求各級干部將其落實,從小培養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和價值觀。因此,我們在今后的育人育才方面要注意:
首先我們要培養的是高素質的人才,注重學校教育中德育的宣傳落實力度。“人無德不立”,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的傳達給每一位學子,在教育知識的過程中以“德”為評判標準,在個人品質上要使其稱為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四有”新人才,幫助國家建設成為一個高素質的、文明的世界大國。從反向來看,這也是對教師的一種要求,教師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不再只是像以前一樣照本宣科,而是要結合實際,使學生能設身處地的進行反思。尤其對于思政教育工作者來說,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修養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視。
其次,在才學培養上,我們要加強各個地方的師資隊伍水平,鼓勵有才有德之士能夠多下基層進行鍛煉,一方面可以可以加強他們的實戰經驗,另一方面可以使一些地方的青少年得到良好的教育,進而實現“知識脫貧”,使國家能夠全方位的均衡發展。之后,對于人才的任用方面也要慎重考慮。知人善用也是領導人需要做出的重大決策之一,這不僅意味著要了解人才的優勢與專業,而且要考慮所需人才的實際情況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二者進行匹配結合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創新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歷代先進知識分子、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在為全中國人民的解放斗爭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克服困難中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新時代中,人才也應努力適應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發揮所長,為國爭光。當然,我們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人才、鍛煉人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盡量從各個角度來認識人才的特性,鼓勵他們堅持將家國天下放在前位,做到對黨忠誠、對人忠信、對己忠心。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人才強國戰略干部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毛澤東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6、1999年版.
[4]毛澤東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鄧小平文選(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鄧小平文選(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