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鎮基層防疫抗疫工作是我國防疫抗疫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工作,本文通過對留莊鎮基層政府防疫抗疫工作過程進行梳理和總結,提出了堅持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沉基層政府的預警單位和機制、加強基層政府間的協助能力、加強科技在基層治理中的應用方式提升鄉鎮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基層鄉鎮政府;防疫抗疫
鄧梅(1993.5---)女,學生,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府與政策發展趨勢研究。
一.引言
2020年初,新型冠狀肺炎肆虐中華大地,鄉鎮基層防疫抗疫工作是我國防疫抗疫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工作。相對分散開放的居住地、大量流動的外出務工人員、傳統的拜年習俗和無日常衛生意識等都給基層防疫抗疫工作帶來沉重的任務。此次防疫抗議工作是一次檢驗我國基層工作和基層工作人員的重要時刻,更是檢驗我國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大考。回顧留莊鎮鄉鎮基層的防疫抗疫階段,從中總結我國鄉鎮基層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經驗和方式。
二.留莊鎮防疫抗疫全階段性工作
留莊鎮防疫抗疫初期階段
2020年1月末,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春節,然而在新春的第二天留莊鎮采取了“鎖村閉鎮”的方式,扣動了防疫抗疫的“狙擊槍”。時歷新春,村里有走街串巷,給親朋好友拜年的傳統習俗。大街小巷,人潮涌動,商店休業,車笛聲、鞭炮聲,好不熱鬧的景象存在于過去。根據疫情防控會議工作的要求,由黨員帶頭,立即展開防疫抗疫工作部署。
清點、籌備防護物資,設立閉村點。防護物資是保障防疫抗疫在一線工作人員的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清點防護物資,過濾不可使用的防護資源,籌備防護物資成為防疫抗疫工作的第一位。在物資不充足的情況,“借”、“調”、“捐”成為當時最有效的方式:“借”用本地村民的桌椅板凳和基層工作人員的床鋪;“調”用鄉鎮府政府辦公室的物資黨員帶頭,群眾呼應,向工作在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捐款、捐物。
閉村的關鍵是找到不讓外人進村、不讓本村人外出的要塞。留莊鎮居民整體居住環境呈現出“大聚居,小分散”的狀態,防控工作因居民“小分散”的狀態增加了不少的困難。所以,本地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抓住出入村落的道路的要塞之地設點設防,同時針對散落的村戶或集中管理或每天打卡報備:清點散落村戶,檢查本人及家人有無旅居史,有無大病、急病史,為其建立疫情階段特殊信息卡,同時通過網絡手段視頻實時監控或者不定時走訪檢查、監督。
化整為零,化村為塊,責任到人。為了細化防控工作,鄉鎮政府在原有村隊基礎上,一個村落為一個集合,將村落劃片防控。要求盡快做到連戶成片,連片成村,并做到每一片有負責人,做到“時時監督、日日上報”。每戶一人,加入聯系塊內部的網絡群,網絡群用來排查外省旅居史人員信息,收集匯總身體異常人員信息、信息辟謠和物資信息的傳遞。
留莊鎮防疫抗疫網絡復學階段
網絡復學階段是將復學工作和防疫工作結合,在安全有序的范圍環境下保障好師生、教學設備的正常運行,同時加強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導,以師生通道為契機,做好防疫工作的信息統計。
將教學工作與防疫工作結合。通過學生聯系到學生家長及與學生密切接觸人員,篩查學生與學生家長旅居史,做好防疫工作的信息統計、心理疏導工作、安排好學生學習生活,將日常生活豐富化,將腦袋豐富化,做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
緊密將扶貧工作與網絡復學結合。網絡復學要求師生之間建立起網絡空間平臺,在疫情防控階段,村兩委拿出特別防控專項資金為貧困的學生提供學習產品和防護物資,或者組織村內專科以上的人員對小學生進行補課,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網絡復學與扶貧工作結合,做到“富口袋,更富腦袋”。
留莊鎮防疫抗疫復工復產階段
根據疫情防控情況指示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實行全國范圍的復工復產。起先由村兩委核實情況后出具健康證明材料,緊接著在全國范圍內辦健康碼。由于不同的省份疫情狀況不同,防控手段及程度也不同。導致外出返鄉人員較多,返鄉工作人員則采用居家隔離與定點隔離相結合。電子健康碼上線,鄉鎮健康碼全覆蓋成為了鄉村基層防疫工作的重點。
防疫抗疫常態化階段。鄉鎮工作按照日常防控的要求:居民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出入公眾場所須戴口罩、出示健康碼、量體溫、消毒;群眾聚集性活動需要上報;其他地區進出入的人員需要提前向村委報備。時刻保持警惕但不能“草木皆兵”的防疫抗疫的常態化是場“持久戰”。
鄉鎮當前階段防疫工作的重點向國外旅居、擁有護照和簽證的人員轉移。鄉鎮擁有簽證和護照的人員數量相對龐大且分散,追蹤、詢問、提醒相關居民及親友近期做好防護、不要到國外出游、有序回國。按照原有的村隊模式,網格化管控,做到防疫到人、通知到位、意識深入、行蹤及時上報。
三 關于留莊鎮防疫抗疫全階段工作的思考
堅持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在防疫抗疫中,黨和國家帶領人民群眾敢為人先沖在第一線,取得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階段性勝利。我們黨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黨員在每個防疫點協調人員和物資,在轄區各檢查點設立黨員先鋒隊、成立志愿服務隊,構建完整的防控工作體系,鼓勵大學生、軍人、返鄉農民工參與到防疫抗疫中來,形成優良社會風尚。
下沉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基本單位和機制
縣級單位作為應對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單位,并不能滿足基層群眾對日益增長對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下沉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基本單位、應急預警能力和建立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及建立突發公共事件資料庫是必要的。
下沉鄉鎮政府的應急預警能力:提高鄉鎮基層政府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的應急預警能力,將危害公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因素扼殺在“搖籃”里。
建立鄉鎮基層政府突發公共事件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形復雜多樣,導致鄉鎮之間差異化明顯,容易出現的突發公共事件也不盡相同。風險評估是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首要工作,各個鄉鎮基層政府要及早發現、識別和評估鄉鎮內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的風險,對有效防范、處理突發公共事件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建立突發公共事件資料庫:建立鄉鎮基層發生過的與最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的資料庫,分為專業的信息庫和應急專家庫,專業的信息庫主要包括發生過和最可能發生的實踐案例、處理方案和注意事項。專家信息資料庫主要包括預防專家、當地醫療、消防、縣市級政府的聯系方式和相關專家的專業,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協調建立統一鄉鎮基層政府協作平臺
我國鄉鎮政府數量眾多,行政范圍較為寬廣,行政邊界眾多且較為模糊,同時鄉鎮基層公共設施較為落后,不完全具備重大公共事件的預防、排查和應急標準能力。加強鄉鎮基層政府間協作,合理調配信息和資源,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各鄉鎮基層成為彼此的物資儲備中心和備用資源調控點,提升鄉鎮基層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強協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共建共治共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就是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在突發公共事件面前,首當其沖的是人民群眾,人人都是都是參與者,從來沒有置身事外者。人民群眾也是和諧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堅力量,基層政府要積極引導、組織人民群眾在突發公共事件面前遵守公共秩序,避免引起社會恐慌。
加強科技在鄉鎮基層治理中的應用
鄉鎮基層的特殊性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需要黨和國家的領導,在社會轉型的大潮流中,加強下沉基層政府的預警單位和機制,加強基層政府間的協助能力,加強科技在基層治理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我國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舒莞香.在疫情大考中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J].理論與當代,2020(08):45-46.
王玉堂.在疫情大考中提升治理能力[J].前進,2020(04):57.
邱琨.在防疫抗疫中淬煉“四個自信”[J].公關世界,2020(15):62-63.
徐藝嘉,洪成文.防疫抗疫視角下高校社會功能的發揮與拓展[J].大學(研究版),2020(04):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