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娟
今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病毒疫情在全世界擴散蔓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封城封國抗瘟疫。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再識“農業”的“壓艙石”作用、再識鄉村的“穩定器”作用。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廣大農村地區表現得最為突出,我們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在新時代奮力實現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改革開放的40多年來,滄桑巨變,城鄉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生活在一個城市化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城市正在讓人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通暢、綠色,實現著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而我國的農村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解決了溫飽問題,人民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空心村”、“鄉村文化稀缺”等大面積出現。
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實際上就是指以經濟振興為出發點,然后實現鄉村的整體振興。
二、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機遇
互聯網與農業結合。人人參與的互聯網,正在給農業帶來一場悄然的農業革命。今天的農業已不單單是傳統的農業,它具有功能性多樣的特征。一是日益強化的食物保障;二是前景廣大的原料供給;三是日益外延的就業收入;四是修整環境的生態保育;五是正在崛起的旅游休閑;六是承先啟后的文化傳承。多功能的特征遇上互聯網,使得農業快步走上一產、二產、三產融合協同發展的道路。
今天,幾乎每一個品類都可以成長出一個世界級的大企業。老干媽辣醬年銷售50億元,魯花花生油年銷售180億元。江蘇灌云縣開發豆青蟲產業,已研發出上百種產品,一斤青蟲最高可以賣到82元,一盤蟲菜最高可以賣到上千元,該縣每年銷售青蟲達上萬噸。
品牌農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出現四次財富浪潮。第一次是國產家電行業,第二次是大健康理念,第三次是資本市場,第四次是互聯網革命,即將到來的第五次財富契機就是品牌農業。隨著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向小康階段,農產品品牌產業前景無可估量,農業品牌化將大有可為。很多大型企業,比如:阿里、京東、聯想等都已經把目光投向這一領域。二三十年前,中國牛奶市場沒有品牌,今天我們已經有大家所熟知的蒙牛、伊利等品牌。雞蛋原來也沒有品牌,但現在有正大、咯咯噠等品牌,雖然市場占有率不夠高,未來很有機會成長為這一領域的大品牌。
鄉村旅游的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經過了發展鄉鎮企業、進城務工經營,以及近些年蓬勃興起和發展的鄉村旅游。鄉村旅游不同于,鄉鎮企業的離土不離鄉、進城務工的離土又離鄉。它以農業、農村、農民為根本,生于農、長于農、盛于農,可大力促進三農的根本性改變和發展。
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根據歐美國家的城鎮化發展經驗來說,當一國的城鎮化率達到或超過50%時,鄉村旅游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并反過來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鄉村經濟、環境、文化,使鄉村社會逐漸向現代化邁進。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我國目前正處在鄉村旅游發展的最佳契機。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態勢一片大好。從旅游人數來說,2018年中國鄉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數達30億人次,在2019年上半年,全國鄉村旅游總人次已經超過15億次,同比增加10.2%。從營業收入來說,2018年全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8000多億元。在2019年上半年實現鄉村旅游總收入達0.86萬億元,同比增加11.7%。
三、新時代如何貫徹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更是生態的振興、社會的振興,文化、教育、科技的振興,以及農民素質的提升。
抓好起始點,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產業興旺,農村主要是農業產業,現在還有新產業新業態,還有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擁有一個產業興旺的農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各種問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抓好著力點,實現鄉村生態宜居。有句話說,沒吃飽的時候只有一個愿望,就是可以吃飽;吃飽了之后,愿望就多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對生態的愿望是越來越迫切了。習總書記也有很多關于生態環境的重要論述,比如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具體到我們鄉村振興戰略的生態宜居,應該包括農村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大環境指的是生態環境,小環境指的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居住環境。生態宜居從大的角度來說,要讓農村處在青山綠水之中,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從小的角度來說,是對村莊小環境進行規劃,要讓農村的環境更加宜居。
抓好癥結點,實現鄉村鄉風文明。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過去的只抓經濟、不抓文化的問題。俗話說“倉稟實而知禮節”,物質文明的進步需要精神文明同時跟上。換句話說,既要護口袋,還要護腦袋。
鄉風文明,注重的是鄉風,落腳在文明。簡單說就是一個鄉村要有好的鄉村風氣。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極具當地特色的傳統鄉土文化和鄉風民俗,為一個地方的鄉村發展和建設提供了發展的深厚的文化沃土。從實踐來說,那些重視鄉風文明培育、建設和對鄉風文明傳承得好的地方,這個地方的鄉村建設的整體水平自然就會高。
抓好結合點,實現鄉村治理有效。治理有效,就是基本構建起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帶領力、戰斗力全面增強,村民的民主自治能力顯著提高,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的流動性越來越大,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多,農民的思想也越來越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將發揮鄉村治理的最大能量,營造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更好更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抓好落腳點,實現鄉村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衣食無憂,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我們說,農民的收入低,主要是現在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收入太低,如果可以讓農村的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進行融合,這樣產加銷一體,可以實現產品的多環節增值,將農業變身為一個新型綜合產業“第六產業”,從整體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可以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比如,青島一些村莊的農民種菜不再像原來那樣拿到集市、拿到城市去賣了,而是直接與青島的單位進行對接,菜直接配送到單位。田間地頭都放著攝像頭,單位對食品質量安全可以追溯,而且由于省去了許多中間環節,農民的利潤也大幅度提高。由此,我們說,真正的現代農業,是大農業、大食品的概念,是從田間到餐桌的大貫通、大整合。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在新時代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做好新時代的鄉村工作,扎扎實實地把鄉村振興戰略向前推進,把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