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辭源》指出,“學”乃“仿效”也,即是獲得知識;“習”乃“復習”、“練習”也,即是復習鞏固。就我而言,我認為學習是生理,心理,行為諸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學習的目的就不言而知了。
關鍵詞:學習的宗旨;生理;心理;行為
首先,對于我們每個個體而言,我們存在于這個社會環境中,我們作用于社會。那么,和我們所相處的社會必然會給予我們一定的反饋。那么,從這一點出發,我認為學習的目的主要就是由以下兩個方面來構成:第一個是通過學習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另一個是通過學習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我。這也可以用《中庸》里的一句話來概括——“”。《莊子·天下》中指出“內圣外王”,即內具有圣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通俗的來講則就是指通過學習完善自我的這一類人被稱之為圣人,澤被天下(福澤、恩惠覆及到所有的人)的這一種行為被稱之為功德。改造世界,就相當于“外王”,這是可以通過你自身的努力而得來的,這一點也較易習得,這在我們心理學中稱之為習得行為。現在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基本上可以包含在這部分內容之中。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他們的使命無不是為了改造世界而服務。但認識自己,完善自我,即“內圣”這部分就較為難以著手了。從歷史角度來看,自然、社會各類成功人物層出不窮,而成為圣人的人則屈指可數;從表現形式角度來看,功業也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但是由于“內圣”全在于自我修養,趨于內化,并且不會表現出來,所以知之寥寥。如此可以了解到,“外王”其實就是“內圣”的結果。《大學》中指出“格物致知”,目的就是“外王”和“內圣”這兩者能夠統一起來,即希望通過認識客觀事物,進而完善自我,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能大部分人認為治國、平天下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遙不可及。但是但凡你認真的想一想,法治社會中,你遵守法律,注重品德,公平正義,這是否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被稱之為一種特殊的 “治國、平天下”形式呢?
前面我們說過,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習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因此,您要改造世界,那么學習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指把前人的知識吸收后的故步自封,而是學習他們的創新的思想,繼續改進他們未完成的果,甚至開創自己的一套成果。魯迅先生曾經在《魯迅雜文集》中寫到:“所以現在的中國,社會上毫無改革,學術上沒有發明,美術上也沒有創作;至于多人繼續的研究,前仆后繼的探險,那更不必提了。國人的事業,大抵是專謀時式的成功的經營,以及對于一切的冷笑。”但是,縱觀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多年以來,“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量子衛星等等科技成果的涌現,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多年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成功科技的背后,都需要博古通今的知識的用以作為支撐。那么,這些精華的獲得,學習的目的就在于此。
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中庸》中也曾指出“修道之謂教”。從宏觀的角度而言,人的稟賦彼此并不相同,各自的天性并不齊一,有人生來懦弱,有人本性強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從微觀的角度而言,任何人的天性都不可能自發的達到圣人的境界,生下來就盡善盡美,誰都有不同之處。人性的缺陷和不足,不僅影響人的自身的發展,而且會影響社會的和諧。因此,如果過分的強調人性的合理性,放縱人性,實際上是把人等同于牛馬之性。我認為,對人而言,能否正確控制自己的性情,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物誘情出的過程中,志決定情的擺向。為對情有正確的導向,需要通過教育來端正心志,形成正確的心理定式。這里可以用《詩序》的一句話來形容由情到禮的過程——“發乎情,止乎禮義”。所以,學習的目的就在于此。
記得前不久看過的一本書——《窗邊的小豆豆》。我認為其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童年時期的小豆豆——大多數人的理想就如同塵埃中的那粒沙——渺小又真實。就比如我,追求的并不多。我就想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努力的朝它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自己唯一的光;我就想帶著我的父母一起去吃有著暖人廣告的肯德基和自由、自享的自助餐,看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電影。所有所有我大學的“瘋狂”,我都想帶他們去走一遭,和他們過著充實而又簡單的生活。談論這個,并不單單是為了闡述我的理想,說明我的孝順。只是想借此說明,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是主張“為政以德”的孔子、不都是發現了青蒿素的屠呦呦老師,更亦不都是使中國量子計算機誕生的潘建偉老師。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事實是:我們大部分人基本是渺小的,懷揣著小小的理想。但是,理想再小,它仍舊只是一顆未破殼而出的一粒種子。你得給它不時地松松土、澆澆水它才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所以,學習的目的就在于此。
通過上述的論說,我個人認為,學習的目的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掌握一定的基礎性的知識(這里不單單指的是事實性的、概念性的、結論性的知識,還包括其它社會性的知識等)和一定的基本的技能(這里不單單指的是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還包括其它社會生存等技能),為自己的將來打好基礎,作好鋪墊并讓自己成為有生存能力的人。
參考文獻:
[1] 楊福家.直面“文憑貶值”背后的教育失衡[N].文匯報,2013-07-05(005)
[2] 汪金友.學生 學習 學歷[N].邯鄲日報,2012-06-09(001).
作者簡介:龍雨蓮(1994—),女,四川南充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理論與體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