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圓環
摘要:新聞記者是一種社會性職業,記者的工作不僅關乎記者本人,也關乎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但長期以來,記者的采訪工作面臨諸多問題,采訪遭拒是最為普遍的現象,法律對記者權利的保障也不甚完善。因此,本文從新聞記者采訪遭拒談起,探討當代中國新聞記者的法律保障問題,不僅對新聞記者,也對整個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新聞記者;采訪遭拒;法律保障
今年4月21日,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被埋壓的4名男童在當地公墓安葬。經過家屬同意后,紅星新聞、新京報、上游新聞等媒體記者前往采訪。在陵園門口,記者被9名當地工作人員阻攔、推搡、毆打,無人機被干擾,手機被搶走。
這種強硬拒絕新聞記者采訪的狀況,在記者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鮮見。近年來,隨著新聞活動對社會生活更加全面的介入,拒絕新聞記者采訪的頻率更高、方式更多,性質也更惡劣。嚴重的包括打罵、圍攻、損壞設備,甚至是非法拘禁和打擊報復等。除了這些暴力手段,以非暴力的方式來拒絕記者采訪的情況更是不勝枚舉。比如,有的受訪者以一句“無可奉告”來搪塞記者,有的避重就輕、躲躲閃閃……面對這種情況,記者往往束手無策。
新聞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弱勢群體。如果記者無法通過法律來實現自己的采訪權利,則無法滿足廣大公眾的知情權,從而阻礙報道權、批評權和監督權的實現。在中國新聞法律體系尚未健全的情況下,這是新聞記者盡管無奈但必須接受的現實。本文旨在探討當代我國法律對新聞記者的保障問題,對如何進一步加強我國新聞記者的法律保障提出建議。
一、新聞記者的含義
新聞記者,是指新聞機構編制內或者經正式聘用,專職從事新聞采編崗位工作,并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這是自2009年10月15日起施行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對新聞記者的定義。
二、我國對新聞記者的法律保障
(一)新聞法與記者的權利義務
1.新聞法的概念
新聞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 對新聞傳播活動起強制作用,調整新聞活動中各種法律關系,保障權力對權利尊重之下的新聞自由的法律, 是保障新聞活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相關合法權益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廣義的新聞法是指規范新聞活動的所有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的總和, 既包括專門法,也包括散見于其他法律、法規的條款之中的內容。狹義的新聞法則僅指以“新聞法”為名稱的單行的法律文件[1]。
2.新聞記者的權利
新聞記者的權利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新聞記者作為一般的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一切權利,包括民法、勞動法、著作權法等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如人身權、著作權等;其次,新聞記者作為新聞采編人員,具有從事新聞工作所享有的職務上的權利,包括知情權、采訪權、表達權、批評權和監督權。
3.新聞記者的責任和義務
新聞記者要遵守國家法律規定和新聞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不得編發虛假報道,不得刊播虛假新聞,不得徇私隱匿應報道的新聞事實,不得從事與記者職務有關的有償服務、中介活動或者兼職、取酬,不得借新聞采訪工作從事廣告、發行、贊助等經營活動,不得創辦或者參股廣告類公司,不得借新聞采訪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得借輿論監督進行敲詐勒索、打擊報復等濫用新聞采訪權利的行為。
(二)我國現行法律對新聞記者的保障
自1984年,全國人大教科文委員會就開始了新聞立法的籌備工作,迄今已經20多年,專門的《新聞法》仍未出臺,討論始終未離開條件是否成熟的話題。所以,我國目前的新聞法律體系是從廣義的新聞法來理解的。有關新聞傳播活動的法律規范散見于我國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行政規章等法律文件中。
首先,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是有關新聞立法的基本依據。我國《憲法》第22條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贝送猓稇椃ā返?7條、38條、41條和47條也有相關規定。記者作為普通公民中的一員,當然也享有《憲法》規定的各種自由和權利。
其次,我國《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法規中也有規范新聞活動的有關條款。如《刑法》對侮辱罪、誹謗罪、非法拘禁罪、泄露國家秘密罪、侵犯著作權罪等20多種與新聞輿論活動有關的犯罪行為做出制裁性的規定。
再次,一些行政規章也對新聞活動做出規范。比較具體、明確的當屬2009年頒布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該辦法第5條規定:“新聞記者持新聞記者證依法從事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應為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擾、阻撓新聞機構及其新聞記者合法的采訪活動?!痹撘幎隙诵侣動浾叩暮戏ú稍L活動受法律保護,同時要求政府應當支持該權利的合法行使,并力圖用禁止性規定為該權利的行使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最后,許多地方性法規對新聞活動作出了進一步的規定。如新疆伊寧市《關于不得拒絕新聞媒體采訪的若干規定》中要求“各部門、各單位應積極配合記者進行采訪報道和輿論監督,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新聞采訪,更不得出現辱罵、推搡記者及沒收、損壞采訪器材等不文明的過激行為?!北M管該規定中“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新聞采訪”不免有侵害公民沉默權之嫌,但是就我國目前的輿論監督現狀而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2]。
雖然,我國的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規定新聞記者享有哪些權利,但是,《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提出“依法保障新聞記者的采訪權、批評權、評論權、發表權?!边@一“計劃”肯定了這些權利屬于新聞記者。
(三)我國現行法律對新聞記者保障的缺失
總體上,在我國現行的涉及新聞傳播的法律法規體系中,對新聞傳播主體的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定比較全面,如關于維護國家安全、保守國家秘密、尊重公民人格權利等規定。而對于新聞機構和新聞記者的采訪權、報道權等職務性權利,并沒有從法律上正式授權,這些權利只是作為一種習慣性的權利存在著。
另外,我國目前規范新聞傳播活動的法律條文散見于各種法律、法規、司法解釋、行政規章中,既不完整又不利于操作,主要存在以下缺陷:《憲法》上的條文大多較為宏觀、抽象,特別是《憲法》在我國具有不可司法的特征,不能成為個案的審判依據,顯然需要下位法予以落實和細則化。而《刑法》雖設立了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罪名,但針對的是具有較大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對于阻撓、干涉新聞工作的輕微違法行為并不適用,更重要的是,上述罪名保護的客體是生命權、健康權,而非新聞采訪權,換句話說,并未針對新聞工作者的特殊職業身份進行立法保護,而是僅僅將其視為一般公民[3]。而許多司法解釋、行政規章中的規定比較空泛,可行性不強。
三、對加強我國新聞記者法律保障的建議
采訪權就其本質而言,是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代表和延伸,新聞記者的合法采訪活動受到暴力干涉,就意味著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受到傷害。由于我國有關新聞傳播的法律法規體系存在諸多問題,新聞記者的合法權利沒有得到切實的法律保障,導致新聞記者在新聞糾紛中處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新聞法》,明確規定新聞記者的權利和義務,以及侵害記者合法權益時應當承當的責任,既可以保障新聞自由,又可以規制新聞活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時,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法,可以把學習西方國家新聞法制經驗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西方國家新聞立法原則、精神及理念,有很多值得我們吸取的有益營養。但是,對西方國家的學習并非是全盤照抄,而是應該結合中國的實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其為我所用,制定出既能與國際新聞立法接軌,又符合中國國情且充分體現中國憲法精神和輿論監督需要的新聞法[4]。
當前,在專門的《新聞法》尚未出臺之時,為了維護新聞記者的合法權益,媒體機構和有關部門應該對記者進行上崗培訓,普及法律知識,加強其職業道德和行業自律。另外,地方政府或執法部門可以在《新聞法》出臺之前,先行制定相關的地方性規定,對新聞采訪權給予保護。同時,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讓人民群眾了解新聞記者工作對社會的重要性,從而使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活動或者在權利遭受侵害時,可以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黃芙蓉.新聞立法的回顧、比較與展望[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
[2] 王余.試論新聞輿論監督的幾個法律問題[D].廈門大學,2004.
[3] 趙勇.新聞法立法必要性分析[J].新聞與法治,2010(03).
[4] 張旭東.西方新聞立法的啟示[J].探索與爭鳴,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