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4月,我國正式出臺新醫改政策,這對醫學生就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醫改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有利于引導和促進醫學生就業,但在某些方面,也對醫學生的就業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因此,通過研究“新醫改背景下醫學生就業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這個課題,以期為高校醫學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一些指導和建議。
2009年4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頒發,隨后多個深化醫療改革的重要文件也隨之下發。醫療改革拓寬了醫學生的就業領域,但是某種程度上也給醫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為此,通過對醫學生就業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積極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期在新醫改背景下,為醫學生就業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一、醫學生就業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1.服務、扎根基層的意識淡薄
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相對于城市,城鎮、農村的生活條件和工作薪資都比較落后。再加上家長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多數醫學生還是喜歡在城市工作,這就造成了城市醫療人才長期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出現醫學生就業難的情況。
2.深受傳統“穩定”觀念的影響
受我國傳統“穩定”觀念影響,大部分家長和醫學生更加傾向于到公立醫院、各級各類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工作,而私營、民營、外資等單位常常被作為備選單位。受這樣傳統觀念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醫學生就業扎堆,就業難的情況。
3.就業薪資期望值普遍偏高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臨床本科畢業生每月期望薪資5000元以上的占46.6%;4001~5000元的占24.3%; 3001~4000元的占20.3%。薪資期望值普遍高于本科生實際平均工資。
4.就業選擇相對單一
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醫學工作者,鑒于這樣特定的培養目標,醫學生的傳統就業領域就是醫療衛生機構,就職于相鄰或相近行業的比例較低。
二、新醫改背景下醫學生就業觀培養的途徑
針對醫學生目前就業現狀,我們應該多措并舉,力爭全方位地為醫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采取針對性措施,為醫學生建立合理的就業觀。
1.加大國家政策的宣傳力度
在校醫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課余時間較少,所以及時深刻地了解國家政策的機會較少,能夠將自身發展方向和國家方針契合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醫學院校可以通過邀請政府就業部門工作人員或衛生部門相關專家進課堂,努力做到最新政策“三進”,即“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通過政策解讀,醫療衛生現狀闡述等,幫助醫學畢業生認清當下就業形勢及國家醫療改革方向,準確定位。
2.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
依照國家相關政策,借鑒兄弟院校經驗,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培養綜合素質高,臨床實踐能力強,同時具備良好創新意識和醫德醫風的醫學生。因醫學的特定專業性,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大加強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醫德醫風的培養,通過課堂實驗、臨床見習、臨床實習等,鍛煉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
3.加大就業指導力度
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時間緊、任務重的工作。既涉及到國家長遠利益,又涉及到社會千家萬戶。毋庸置疑,高校是推動畢業生就業的主戰場。醫學高校應秉承全員化、個性化、專業化、全程化等指導原則,將就業指導貫穿學生整個培養過程。醫學生學業課程較繁重,因此,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能夠讓醫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趨勢,應采用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如:專題講座、政策解讀、創業沙龍等。通過專業課程培訓,使得醫學生對自身能力與就業環境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合理地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規劃。
4.加大就業前輔導
深入地、系統地、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前的教育輔導,對大學生求職就業具有很大幫助。所以有條件的醫學高校可以設立專業的就業指導服務部門,定期開展系列有針對性的講座。比如,如何撰寫簡歷,突出優勢;熟悉招聘流程,心中有數;如何正確簽訂勞動合同,保護自身權益;如何盡快適應工作,提升自我等等。切實解決醫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升其求職的自信心,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提升醫學生求職的成功率。
醫學生的就業問題關乎著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意義重大。在新醫改背景下,如何引導醫學生扎實專業知識,夯實自身素養,提煉醫德醫風,就顯得尤為重要。醫學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醫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另外,還應該激勵和引導他們勇敢面對社會的檢驗和挑戰,在職業長河中不斷成長壯大。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S].2009.
[2] 張凡,何欣威,唐亞慧,等.新醫改背景下醫學生基層就業意向調查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13(26).
[3] 陳堯.醫學生就業觀適應醫療改革步伐的探索[J].中外企業家,2017(04).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SZ19053)。
作者簡介:孫嘉星(1987—),女,河北省人,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