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是人們互利互助的精神基礎,也是企業賴以生存的保障。而良好有序的社會信用體系是支撐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的重要因素。而我國在信用體系建設上存在著核心立法缺失、規定零散不夠統一、征信市場混亂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征信市場的發展。為了能夠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通過了解市場主導模式、政府主導模式、行業協會模式這三種征信模式,以及域外國家根據征信模式來確定的信用立法模式,來確定我國應當通過專項立法來規制信用活動,并從中學習并確定我國征信模式。
關鍵詞:信用立法模式;征信模式;市場主導模式;政府主導模式;行業協會模式
一、我國信用立法存在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信用度成為了一個能夠幫助企業快速發展和資本聚集的重要因素。也是在此情況下,建立一個完整的信用體系的重要性也隨之體現出來。世界上任意國家的信用制度體系之所以可以被維系,都是因為有相應的懲戒制度作為“鞭子”,而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之所以有著許多失信現象,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缺乏針對社會信用體系的信用制度。當信用在交易的過程中沒有與之相對的懲罰措施時,失信的成本就變得低廉起來,失信的現象也隨之變得普遍。除此之外,不得不承認,由于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等因素的存在,各種信用缺失情況開始變得頻繁以至于出現嚴重的信用危機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單純的依靠市場自我約束管理的力量已經無法提高社會信用水平了。
就我國目前的信用立法現狀來看,我國社會信用方面的核心立法缺失,再加上規定較為零散,且覆蓋面有限因此很難形成明確的法律制度和約束機制。現行規定執行力不夠,信用保障不充分、信用獎懲不完善等缺陷日益凸顯。
除此之外,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尚未建成而導致信用服務市場無法發展。守信激勵和聯合懲戒機制并未健全,無法在法律和制度上對于失信行為進行良好的矯正。不夠統一的標準加上各地的政策不一導致信用獎懲機制在實際適用上并不順利。
二、信用立法模式的形式選擇
在信用體系建設較為完善的國家中,對于信用立法是否需要專門的法律來規制的態度是不同的。歐美國家大多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來對于征信機構的運行以及征信活動中的信息收集、信息保護。
與此相反的是,巴西作為以混合制征信模式為主的國家,將與信息信用的規定分散規定于憲法和有關專門法之中。例如將對于信息征集和信息保護規定于《消費者保護條款,第8078號法律》、《海布斯數據保護法,第9507號法律》中。而對于征信機構,例如,公共信用信息登記機構的運行機制依據的是“巴西銀行法”。與其他專門法一樣,都對于信用主體具有強制性,如果違反法律的規定,可能會受到罰款、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處罰等。
從域外國家的經驗中可以得出,信用的立法是采用規定專門法還是在其他專門法中加以補充完善的形式,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三、行業合作式征信模式對我國征信模式選擇的啟示
在市場經濟中,行業協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行業組織,征信機構的信息來源是決定其能否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性因素。面對人數眾多又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消費者,如何建立自己可靠且穩定的信息來源,是每一家征信機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行業合作式的征信模式能夠綜合公共征信模式與市場化征信模式的優點,征信機構可以讓行業內的國家相關機構提供一定的信用信息,為其他業務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由此可以得出,我們可以在信息共享和業務合作上進行完善。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創新治理模式和治理方式提供了新的抓手,信息化系統建設和信息共享迫在眉睫。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統一信息共享標準,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和各地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的協調作用,分層級實現地方信用數據庫建設,以統一的數據歸集標準實現市級—省級—國家和部委—國家兩個層面的數據歸集,最終建立全國統一的法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和自然人信用信息數據,實現全國分層級共享和應用。
除此之外,把行業協會制度作為征信模式中的重點制度來使用也值得我們借鑒。以百行征信為例,百行征信主要是針對(除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網絡借貸等領域開展的個人征信活動,屬于民間征信機構。但是顯而易見的是這兩項制度是有著一些差別的,首先是巴西在組建這些征信機構中,是以入股的方式參與征信機構的組建和運作,這是將行業內相關單位以直接利益捆綁方式將其聯系起來,由于所有的單位都是利益共同體,既可以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也可以作為股東便利的享受征信機構經營活動的成果。再者,征信機構采用的是會員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斷的有新興的征信機構進入這個行業協會,從而促進自由競爭,但是也同時加劇了立法監督的負擔。而百行征信相對于央行征信,雖然不排除以后會和央行征信數據互通,但是現在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數據補充的作用。不但在數據收集上暫時處于補充的地位,并且在各項業務的展開上也跟官方的央行征信并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百行征信的存在還是不能跟央行的征信業務起到平等的競爭,這從自由競爭和征信機構的自我完善方面來說是不利的。
重視政府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也不能忽視市場所帶來力量。政府部門充分發揮了立法、司法和監管職能,通過法律法規來平衡信用市場的發展和信用主體的隱私之間的關系,那么市場機構則在法律的框架下通過長期的自由競爭和優勝略汰實現信用行業管理的市場化和規模化。在此情況下,法律的規范就變得十分重要,無論是對于信息采集的規制標準還是對于信息使用范圍的使用標準,以及對于侵犯個人隱私、過度采集信息和不當使用信用信息行為的規制,都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孟娣,喬芬,馬三軍.我國社會信用法律制度的構建與完善[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02).
[2] 馬珍.國外信用治理模式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管理科學,2019(04).
作者簡介:陳方寧(1994—),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用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