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山
摘要:通過分析我國脫貧攻堅中主要存在的精神貧困、教育水平落后問題,提出了脫貧攻堅之對策,即制定出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結合、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并行的多層次激勵制度,構建一種積極向上、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鄉村文化。
關鍵詞:脫貧攻堅;精神貧困;教育水平;對策
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20年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年,是我國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最后一年,黨和國家對農村貧困人口尤為重視,通過財政補貼、技能培訓等各種方式幫助農民實現脫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
一、我國脫貧攻堅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精神貧困
習總書記指出:“擺脫貧困首要意義并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上的貧困。”我國要實現脫貧攻堅戰役的全面勝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于精神與“志”,即所謂“扶貧先扶志”。做好精神脫貧工作,可以從根本上徹底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為鄉村振興構筑磐石般“地基”,推動我國脫貧攻堅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十九大以來,我國農村脫貧工作成效顯著,黨和國家一方面從基礎設施、基礎教育等方面發力,為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基本的硬件層面的支撐;另一方面,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精神脫貧問題,通過技能培訓、公共文化建設等路徑“扶志”,幫助貧困人口獲得一技之長,獲得從業基本資格與脫貧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其脫貧斗志,基本解決了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可持續問題。
但是,長期受到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農村貧困人口普遍存在著思想觀念保守落后、安于現狀不求進取、被動脫貧的精神貧困問題。在傳統以解決溫飽問題為主的小農經濟環境中,農民可以通過種地即可滿足自給自足之需求,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而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面臨的不再是基本的溫飽問題,而是更高層次的小康社會,農村長期存在的一成不變的生活發展觀念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當前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傳統世代相傳的刻板思維式生產生活經驗,在這個瞬息萬變、求新求變求發展的新時期顯得格格不入,新時代需要新觀念,打破思想牢籠、樹立創新意識、摒棄被動習性、培養積極心態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需求。另外,長期的貧困狀態,易使貧困人口產生自卑、無助等心理問題,導致脫貧缺乏斗志,同樣嚴重挫敗著貧困人口主動脫貧的積極性。
(二)教育水平落后
貧困地區往往教育水平低,教室、師資、教學工具、教學技術等硬件支撐薄弱,而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與教育息息相關,教育水平高低,可以從側面折射出當地的發展現狀與發展前景,較低的教育水平,其出現貧困的幾率更高。長期以來,貧困地區教育令人擔憂,雖然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與高度普及的今天,知識共享理念被提出并獲得一定程度上的實施,貧困地區可以通過互聯網、遠程教育等方式獲得了更多教育資源與學習機會,但是對于一部分貧困人口,受制于有限的發展目光,思想上不重視教育,導致其子女教育水平低,專業技能不高,大多在電子廠等從事簡單的重復性勞動,職業穩定性與可持續性差,而且容易傳遞至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由于知識儲備薄弱,教育層次低,貧困人口往往認知水平較低,其關注焦點多處在基本生活保障領域,而缺乏更高層次的幸福生活追求,種種因素共同導致了農村貧困人口教育水平低下的問題。
二、脫貧攻堅之對策
(一)多方位激勵
脫貧攻堅重在精神脫貧,幫助貧困人口堅定脫貧之志,其中離不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作為一種心理驅動工具,在激發行為、維持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層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脫貧攻堅不只是簡單的資金扶持,不是短期的階段性的脫貧,而是在精神意志層面的、長期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偉大戰略,期間需要配套有效的激勵機制。一方面,通過公開表揚、賦予榮譽等方式開展精神激勵,配套以獎金、獎品等物質激勵,對脫貧先行者進行激勵,幫助其強化脫貧意志,提升脫貧連續性,同時可以激發更多的貧困人口產生脫貧動機;另一方面,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是產生一定意向并發生相應行為的重要來源,精神激勵必須配合一定的物質載體,而物質激勵也應富有一定的精神內涵,通過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兩者結合,方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另外,人類產生某種動機往往是即刻的,時效性非常明顯,所以把握好激勵時機尤為關鍵,應采取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并行方式,依托短期激勵及時進行精神物質刺激,通過長期激勵幫助貧困人口肯定自我價值,樹立脫貧意志,實現可持續性。
(二)鄉村文化建設
鄉村振興與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基礎的群眾溫飽問題,而是更高層面的幸福感問題,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為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提出的重大戰略,執行中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傳統工藝保護推廣、鄉村文化建設等方式,實現對優秀傳統鄉村文化的保護。而且,在積極向上、鄉村文化積淀的大環境中,有利于村民形成一致性的思想意識觀念,思想支配行動,從而表現出與鄉村文化內涵一致的行為,可以在無形之中潛在引導村民達成共同的脫貧目標,形成強大向心力與凝聚力,促進精神脫貧工作更上一層樓。因此,當地政府應根據不同鄉村的發展史、民風民俗與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出扶貧立志之對策,對于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手藝精湛、具有紅色基因等顯著特征的鄉村,可以從文化層面入手,以長期積淀的鄉村發展史為營養之源,通過鄉土文化保護、民俗工藝推廣等方式,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力爭構建出一種積極向上、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鄉村文化,充分挖掘文化之育人、凝聚功能,以優秀文化滋養鄉土村民,彰顯新時期美麗鄉村之文明。
參考文獻:
[1] 李冬麗.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J].新長征,2020(08).
[2]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 王雨.貧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D].湖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