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時俊
(安徽省六安市城北第二小學 安徽 六安 237000)
如何教會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及感受詩歌的意象,與詩中的情感產生共鳴,成為我教學中思考的重難點。為此,我翻閱了大量教師用書,潛心鉆研,用心捕捉教學中的點滴啟發,積累有效經驗,化解了這一難點,成功引領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現在我以《繁星·七一》為例,總結我教學現代詩的成果。
1.1 老師當堂范讀。點開“音樂播放”,一段舒緩而悠揚的樂曲如山中清澈的小溪,輕輕從每個學生耳邊流過,帶孩子們走進安寧。
“這些事—是永不漫滅的回憶: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當我用清新、溫暖的聲音,把這些文字變成更為直觀的聽覺感受時,學生變得更加的寧靜了,驚異的眼神、驚喜的目光匯聚在了一起,教室里每一位同學都聚精會神地聽著,傾聽著如此真實又不一般的聲音。我的范讀結束,教室里停了好幾秒鐘沒有反應。突然“啪啪啪”又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我故作不解,采訪了同學們的感受。“您讀得真好聽。”“這首詩被您讀得好溫暖啊!”“短短的五行,我好像覺得有好多內容啊!”在學生的贊許中,我聽到了大家的收獲。
在音樂中聽、讀詩歌,激活了學生的藝術細胞。音律和諧的現代詩,像是一首優美的歌曲,一個個文字,如同一個個神奇的精靈,帶領聽者走盡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高低起伏的音調,或急或緩的音長,撞擊著大腦中的每一個細胞。利用我朗誦方面特長當堂范讀,給學生聽覺上的沖擊力,激發了學生朗讀詩歌的欲望。
1.2 配樂誦讀。趁熱打鐵,我繼續播放背景音樂,讓同學們自己去讀。在音樂的感染下,每一個孩子都變成了小詩人,睜大了眼睛,挺直了腰桿,捧起了書包,像模像樣地讀起來。
反復朗讀,是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讀中可以體味詩的語言,配上音樂朗讀,讓學生覺得讀書變得生動有趣,津津有味。理解詩的篇章結構和表現方法,領會詩的意境,便在讀中悄無聲息獲得。
詩讀熟了,我又打開了班班通里的“錄音機”,邀請愿意展示的同學,走上來朗誦并錄音。幾個信心十足的小家伙興沖沖地拿起麥克風,認真地誦讀起來。錄完了,將同學們的配樂詩朗誦播放出來,大家仔細聆聽后,給予了評價和指導。
1.3 舉辦“詩歌誦讀會”。課后,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班級舉辦的“詩歌誦讀會”,許多同學積極地參與了活動。有篇幅極短的小詩,有深情款款的長詩;有聲情并茂地誦讀,有別出心裁地詩配舞。我將這次的活動全程錄像,在班級群里播放,讓家長們觀看。家長們的肯定,老師的鼓勵,孩子們對現代詩的喜愛與日俱增,學習的興趣大增。
這次活動,讓我看到了孩子們無限的潛能。我告訴自己,只要我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用心培養,小小年紀的他們,總會給我們許多驚喜。
2.1 制作PPT,體會作者情感。詩是語言凝練而充滿想象力作品。怎樣引導學生透過簡短的文字,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呢?我借助圖片,搭建起階梯橋。
課堂上,我讓學生說說“朗讀這首詩后,你眼前的圖畫有哪些?”“明月”、“花園”、“藤蘿”、“母親”這些畫面是字面上的,學生可以脫口而出。而隱藏在字面后的畫面,怎樣體會呢?我抓住了“記憶”來挖掘。
“‘永不漫滅的回憶’是什么意思?”
“對誰的回憶?”
“還有哪些回憶?”
三個問題的啟發,打開了學生的情感大門,再讓學生透過字面去想象“隱藏的畫面”,一幅幅美好的圖片就源源而來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利用多媒體“搜索圖片”的功能,立刻找到這些圖片,課堂上制作成PPT。有兒時和母親席地而坐的圖片,有母親喂飯的圖片,有抱著母親的圖片。這些飽含著溫情的圖片,很豐富,很感人。“母愛”的主題,作者的情感,在這些美麗的畫面里不言而喻。學生看到由自己參與制作的PPT出現在大屏幕上,成就感很強。
2.2 播放微課,產生情感共鳴。從感受文字美到感受文字背后的圖畫美,學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為了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去深入體會詩歌情感,我讓這些圖片動了起來。第二節課,我將學生們集思廣益收集的這些圖片配上文字、語音介紹,做成了微課——
皓月當空,月光靜靜地灑在小院中,樹影婆娑,樹葉“沙沙”作響。院中搭起一架藤蘿,一陣風吹過藤葉若水波在湖中起伏。風拂過藤架,拂過一位面帶笑容的母親手掌,在手掌上那一團蒲扇徘徊又掠過一位小女孩嬌嫩的臉龐,那張可愛的小臉緊緊貼在母親的雙膝上。母親輕輕摩挲著女孩的頭發,微笑蕩漾在母女的臉上,也久久地蕩漾在讀者的心中。這時響起冰心的一段自述:童年的生活是我記憶深處最美的回憶。無論多久,母親那手掌的溫度一直存留在我的心中。
這一段微課,那么溫情,那么懷舊,使觀眾腦海那些和自己母親的美好記憶一一喚出。許多學生看著看著,就入了神,沉浸在微課那溫馨的回憶中。
2.3 鼓勵寫作,收獲意外驚喜。接著,我引導學生拿起筆,寫一寫自己和媽媽之間的難忘場面,用一個個片段組合起對母愛的感念。
視頻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文字在學生筆下傾瀉而出,一篇篇洋溢著真情實感的散文片段,呈現在作文紙上——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柔情,心中的情親;看到了詩中的情感,在學生心里產生了共鳴。
學生感受到詩歌結構的簡潔,語言的凝練,情感的豐富后,我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寫詩,把對生活的感悟用詩化的、整齊的語句表述出來。可以仿寫,以《母愛》為題,把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生活體驗寫出來;也可以充分利用兒童豐富而大膽的想象力,以《星空》為題,去構思,去組織語言,天馬行空,寫出自己心中的宇宙太空。
“嫦娥的七巧板/掛在夜空中/時而拼成白玉盤/時而拼成鐮刀船/她就坐在上面/懷抱玉兔/與星星暢談”這是眾多優秀作品中的一篇。我將這些優秀作業,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了《皖西日報》,起名為《星空遐想》。很快,這組詩發表在了《皖西日報》上,孩子們學詩、寫詩的熱情,空前高漲,寫作水平也飛速提高。
3.1 深入了解。為了開拓學生眼界,我和學生一起做了許多書本以外知識的拓展,引申。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詩歌特點以及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情感歷程,對于我們深入學習現代詩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為此,我和同學們一起搜索他們的資料,做成資料卡片,用于課上交流;做成“名人名家”的手抄報,帖子學校的宣傳欄里,供全校同學閱讀。
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對詩歌的時代背景有了主動的探索,對于詩歌蘊含的情感有了深刻的感受,對于以后遇到的類似的詩歌,有了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3.2 廣泛閱讀。通過一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同學們“窺一斑而想知全豹”。除了課文中的這一篇詩歌,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品讀的詩篇,我們可以去閱讀,去自學。“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詩歌的修行絕不能止于課堂上。課后,我鼓勵學生去大量閱讀,不管學生能夠讀懂多少,理解多少,只要翻開書去讀了,受益都是匪淺的。
在同學們閱讀完這些詩歌之后,我們又舉辦了“快樂閱讀—我在詩中暢游”演講比賽。小選手們自信地站在講臺上,神采飛揚,抒發著自己品讀詩歌的收獲,對詩歌的喜愛。
為化解詩歌教學的難點,我不懈地探索、嘗試,我將教學與活動相結合,在朗讀中感悟,在閱讀中提升,在寫作中創新,讓學生學得輕松有效。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鍛煉,寫作水平大幅度提高,閱讀課外的興趣更加濃厚。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教學的深邃海洋里,我愿成為樂于探索的小魚,跳躍出最美的弧線;在教育的廣闊天空中,我會幻化成勇敢的雄鷹,飛翔過最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