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榮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北完小學 黑龍江 大慶 166200)
眾所周知,朗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節好課不可缺少朗朗的讀書聲,否則會失去一抹亮色。
薛法根老師在《為言語智能而教》一書的第三章“解讀課程標準中的重要概念”這一內容中,以“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個目標拋磚引玉,告訴我們究竟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促使學生逐步達到這個教學目標。
對于我們部分語文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來說,會覺得完成這一目標很簡單,讓學生反復讀就行,只要讀熟練就完成教學目標了。所以在有的課堂上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在第一遍讀課文時,教師就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這個教學目標一起拋給學生,整堂課雖然讀書聲不絕于耳,實際上根本沒有達到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個要求,出現朗讀與感悟“兩層皮”的現象,這就是教師指導朗讀教學的誤區,也就是薛老師指出的:教師對“朗讀”、“正確地朗讀”、“流利地朗讀”、“有感情地朗讀”這些相關的概念區分不清。這一誤區導致了教師在備課時沒有過多地琢磨在教學中如何落實并達成朗讀教學目標,設計的朗讀訓練教學環節沒有層次,沒有明確的要求,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分析理解課文上。試想,連這一最基礎的教學目標都未達成,怎能實現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些目標呢?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即使授課老師在備課時做了充分的準備,設計的朗讀訓練教學環節層次很清晰,但是因為這個老師自身缺乏朗讀學的專業知識,缺少朗讀的專業訓練,對于有些語文課文自己也把握不準該怎么讀,試想,這種情況下的朗讀教學能有效嗎?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朗讀教學有底氣,必須補朗讀學這一課,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示范,起到引領作用。同時,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將朗讀這一目標一條一條的比照具體的課文內容,從中尋找能促成目標達成的課文內容,選擇靈活多樣的朗讀訓練方式讓學生讀課文。
“正確、流利、有感情”是檢驗朗讀水平的三條標準,其中有感情又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做到感情朗讀?要交給學生哪些朗讀知識?要訓練哪些朗讀技巧?文中表達的是什么感情?這樣的感情需要什么樣的語氣、語調、語態才能表達出來?感情朗讀的分寸感在哪里?以薛法根老師執教的《二泉映月》教學實錄為例。在第一板塊中,薛老師對“月光如銀、月光似水、靜影沉壁、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這五個詞串的朗讀處理具有詩情畫意,如一股清泉流淌于學生心田,同時又不乏幽默,學生在讀書聲與歡笑聲中收獲知識與快樂。薛老師第一次找學生讀詞串時提出要求:通過讀把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帶到二泉美麗的景色中。這名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詞串后,薛老師給予肯定,并在節奏上給予指導:“在詞語之間可以有一些停頓。”他再請一名學生讀詞串后發現“月光照水”一詞讀得生硬了,便點撥道:“要讀得很柔美。”請那名學生再試讀后,薛老師覺得還欠缺火候,于是幽默地說:“你那月光一照,讓人覺得可怕,要柔情似水。”風趣的語言引發學生善意的笑聲,最后,那名學生通過朗讀,成功將同學們帶入那如詩如畫的意境當中。
這一板塊的教學讓我感受到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感悟時非常有層次,在老師耐心、細心、幽默風趣地引導下,學生能將五個詞串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出來,呈現二泉映月的美景,仿佛就是師生簡單的聊著,那二泉與月就如在眼前了,再現這一美景為后面對比體會阿炳“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一心境做好鋪墊。
在第三板塊中有這樣一個內容,當阿炳再次來到泉邊時,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美景了。薛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阿炳對師傅離世的哀痛,自己雙目失明的痛苦心情時,抓住“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了四遍,令我印象深刻。薛老師首先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阿炳孤獨而傷感的心境,他這樣引讀:“此時,他聽到那淙淙的流水,想起師傅說過的話,想到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什么?”學生略帶傷感地齊讀后,教師再順勢引讀:“漸漸地,漸漸地,他聽到了——”學生感情投入地齊讀。這時,老師、學生、文本已經產生共鳴,薛老師抓住契機又一次引讀:“漸漸地,漸漸地,他聽到了——”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離阿炳的內心越來越近,于是很有感染力地再齊讀句子。這時,孩子們已經完全走進了阿炳的內心世界,薛老師推波助瀾:“只有飽經風霜的人,只有歷經坎坷的人,只有這樣心境的人才能聽到這些聲音,聽著聽著,漸漸地,漸漸地,他聽到了——”學生們感情充沛地齊讀起來,整個教室里充滿了阿炳的嘆息、哭泣、傾訴與吶喊,余音繚繞,感人至深。
薛老師那精彩的引讀使學生的情緒變化如平靜的海面泛起漣漪,進而波濤洶涌……在一次比一次動情的朗讀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阿炳的處境和心境。薛老師循序漸進地、慢慢地、慢慢地將學生帶進文本的情境,使學生完全融入其中,釋放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感情得到升華,這樣的朗讀指導令人回味無窮。
當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喊的一句口號是——“追求效率”,就是在單位時間里完成內容越多,達到目標越多就越好,現在看來,這種做法適得其反。以我自己的朗讀訓練教學為例,經常會出現“蜻蜓點水”的現象,這種流于形式的教學使班級學生的整體朗讀水平不高,多數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一般化。
在學習薛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學會了“等待”,等待學生朗讀整篇課文,讀正確;等待學生反復練讀長句子,讀流利;等待學生慢慢融入文本,讀出感情,進而使朗讀訓練目標逐步達成。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朗讀教學不僅需要朗讀學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自身朗讀能力的硬功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了過硬的朗讀功夫和專業知識,怎么教學生朗讀課文就不是件難事了。學生朗讀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恰好就是教學的最佳時機,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些信息,對學生進行反復訓練,必能將朗讀訓練目標逐步達成。